药材基源
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茎。知母药用历史悠久,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中品,是临床常用的清热泻火药,现代药理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其在清热、滋阴等方面的功效,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
形状特征
叶
叶基生,禾叶状,叶长15-60厘米,宽0.2-1.1厘米
根、茎
根较粗;茎:根状茎横走,径0.5-1.5厘米,为残存叶鞘覆盖。质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至淡黄色,质滋润,富粉性,气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带黏性。
花
花葶生于叶丛中或侧生,直立;花2-3朵簇生,排成总状花序,花序长20-50厘米;苞片小,卵形或卵圆形,先端长渐尖;花粉红、淡紫或白色;花被片6,基部稍合生
果
蒴果窄椭圆形,长0.8-1.3厘米,径5-6毫米,顶端有短喙,室背开裂,每室1-2种子;
鉴别要点
药用部位为干燥根茎。干燥根茎呈长条状,表面黄棕色,具环状节和残存叶基;断面黄白色、富粉性,嚼之有黏性;气微,味微甜带苦。优质知母以条粗、质硬、断面黄白色、粉性足者为佳。需注意与同科植物玉竹(根茎呈圆柱形,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断面角质样)相鉴别。
性味归经
味甘、苦,性寒,归肺、胃、肾经。
功能与药理作用
核心功效为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清热泻火
适用于热病烦渴、肺热燥咳。能清泻肺胃实热,缓解高热烦渴、汗出、咳嗽痰黄等症状,常与石膏配伍增强疗效。
滋阴润燥
针对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可滋肾阴、退虚热;对于阴虚燥咳、肠燥便秘,能滋润燥邪,改善干咳少痰、大便干结等问题。
配伍应用
热病烦渴(阳明经实热证)
知母12g + 石膏30g(先煎) + 甘草6g + 粳米15g,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适用于高热不退、烦渴引饮、汗出、面红目赤等症,若伴便秘可加芒硝6g(冲服)。
肺热燥咳
知母10g + 贝母10g + 沙参15g + 麦冬12g,水煎服,每日1剂。
适用症
干咳少痰、痰少而黏、咽干口燥等肺热伤津证,可有效缓解燥邪伤肺引起的咳嗽。
阴虚火旺(骨蒸潮热)
知母10g + 黄柏10g + 熟地黄20g + 山茱萸12g,水煎服,每日1剂。
适用症
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腰膝酸软、遗精等阴虚火旺证,能滋阴降火,改善虚热症状。
注意事项
1. 知母性寒,脾胃虚寒、大便溏薄、消化不良者忌用,以免加重腹痛、腹泻等不适。
2. 阴虚而无实热、表邪未解者慎用,避免其寒凉之性损伤正气或滞留病邪。
3. 用药期间忌食辛辣、温热食物,宜清淡饮食,以助药效发挥。
4. 临床用药需遵循“辨证施治”原则,不可自行长期服用,如有不适需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作者: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 主管药师 廖沙
审稿专家:
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 主任药师 杨茹
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 主任药师 张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