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
——唐·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
在历史的长卷里,苜蓿曾伴随使者东渡,见证文明的交流。如今,它是田野间常见的一抹翠绿,更是中医药学中兼具药用与食用价值的 “天然宝藏”,承载着自然的馈赠与古人的养生智慧。
苜蓿,为豆科苜蓿属植物,在我国各地广泛分布,从田野到路边,都能寻到它的身影。它与一些外形相似的草本植物有所区别,需仔细辨认,是田园生态里一道清新的风景。
【形状特征】
苜蓿为多年生草本,高 30 - 100 厘米。根系发达且主根粗壮,能深入土壤汲取养分。茎直立或铺散,多分枝,向四周延展。小叶 3 枚,呈倒卵形或倒披针形,先端圆,中肋稍突出,边缘具细锯齿,叶片鲜嫩欲滴。总状花序腋生,花小,有黄色、紫色等,蝶形花冠,精致小巧。荚果螺旋形,有疏毛,内含数粒种子,种子肾形,黄褐色。植株带有淡淡的青草香气,是其独特的 “标识”。
【性味】
味甘、淡,性凉,归脾、胃、肾经。甘淡之味可健脾和中,凉性则能清热利湿,适配多种体质,在调理脾胃及湿热问题时,发挥着温和的作用。
【功能与药理作用】
传统中医认为,苜蓿能清脾胃、清湿热、利尿、消肿。古代医籍及民间验方中也多有其药用记载,为其药用价值提供了依据。现代研究也从新的角度阐释了它的功效:
清热利尿
苜蓿可促进体内湿热之邪的排出,对湿热所致的小便不利、石淋等有一定的辅助调理作用,帮助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现代研究也表明其对尿路结石有一定益处。
除湿退黄
能缓解湿热黄疸之症,对黄疸型肝炎也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可与茵陈等配伍增强疗效。
其他作用
从紫苜蓿中提出的苜蓿素,对实验动物小肠有抑制作用;尚有轻度抗氧化作用,可防止肾上腺素氧化,并有轻度雌激素样作用。全草提取物能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并对小鼠脊髓灰白质炎有效。
【药用+妙用】
药用价值
单方应用:取鲜苜蓿 90 - 150 克,捣烂,绞取汁液服,可用于湿热小便不利,或石淋,尿涩,小便淋沥作痛,现也用于尿路结石;取苜蓿 50 克,茵陈 15 克,加水煎汤服,可用于湿热黄疸,或黄疸型肝炎。
复方配伍:治湿热黄疸,苜蓿可与茵陈、栀子等配伍,增强清热利湿退黄之效;治风湿筋骨痛、神经痛,可与其他祛风通络药物合用。
生活妙用(非药用)
苜蓿美食:鲜嫩的苜蓿可作为食材,做成苜蓿粥,清香可口,营养丰富;也可凉拌,保留其鲜嫩口感与营养,为餐桌增添美味。在江南地区,它更是家常食材,上海的 “酒香草头”“草头圈子”,江苏的 “河蚌肉炒金花菜”,浙江的 “草籽年糕”“草籽香干” 等,都是颇具特色的佳肴。
苜蓿饲用:是优质的牧草,以 “牧草之王” 著称,不仅产量高,而且草质优良,各种畜禽均喜食,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助力,让牲畜 “享用” 自然的优质饲料。
观赏与生态价值:除了用于饲养牲畜之外,还可以作为水土保持和护坡植物,园林上多作为盐碱地、贫瘠土地的绿化草种和景观野花用草种。
注意事项
因属渗利之品,故不宜久食多食;
牲畜饲以一种南苜蓿的变种后,可产生对光的过敏性皮炎,需注意;
对苜蓿过敏者禁用,以免引发过敏反应;
苜蓿芽(紫色苜蓿的芽)虽然很有营养,但含天然有毒成分(刀豆氨基酸)可能引起哺乳动物的自体免疫疾病。因此,正常人长期大量生食苜蓿芽或苜蓿芽种子,要留心是否红斑性狼疮病变的症状出现。红斑性狼疮的病患者,要避免食用苜蓿芽;
采摘苜蓿用于食用或药用时,要选择无污染的环境,避免有害物质的影响。
作者: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 主管药师 赵翩
审稿专家:
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 主任药师 张玲
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 主管药师 杨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