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维生素D,很多人知道它对骨质形成有重要的作用,能参与钙与磷的代谢,促进其吸收。
但补充维生素D可不是“越多越好”,不少人在补充时踩了坑,反而给健康添了麻烦。
因此,科学补充维生素D需注意:
先测再补:别盲目跟风吃“安慰剂”
很多人看到别人补维生素D,自己也跟着买,但是否需要补、缺多少,必须靠检测说话。
通过抽血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能精准判断你的维生素D状态。成年人当血清25(OH)D<30nmol/L,或血清25(OH)D 30-49.9nmol/L,伴有骨质疏松、脆性骨折、维生素D吸收不良时,建议补充维生素D。
如果不检测就盲目吃,可能你本身不缺,补充的剂量成了“多余营养”;也可能你缺得严重,吃的剂量不够,等于白补。
控制剂量:警惕“隐形中毒”
维生素D是“脂溶性维生素”,吃多了会在身体里蓄积,无法随尿液排出,长期过量服用,可出现中毒。早期症状很容易被忽视,比如骨关节疼痛、肿胀、皮肤瘙痒、口唇干裂、发热、头疼、呕吐、便秘或腹泻、恶心等。
成人每日推荐量
一般为400-800IU(国际单位)。
选对方式:天然来源更安全
晒太阳:最经济的“天然补充法”
人体90%的维生素D依赖皮肤经紫外线照射合成。建议成人每周2-3次,每次 1~2 h/d,选择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避开正午暴晒,避免晒伤)。
食物补充:靠饮食“悄悄补”
保证富含维生素 D 食物摄入,适当添加补充含钙丰富食物,如深海鱼类、蛋黄、动物肝脏、乳制品等。
补充剂选择:认准“活性成分”
维生素D主要以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两种活性形式存在,维生素D2又称麦角钙化醇,主要由植物中的麦角固醇经紫外线照射产生,常见于蘑菇、谷物、牛奶等。
维生素D3又称胆钙化醇,由人体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在阳光照射下合成,也存在于如脂肪鱼、蛋黄和肝脏中。
若必须吃补充剂,维生素D2适用于维生素D缺乏症人群,维生素D3常作为日常维生素D的补充。注意避免同时服用多种维生素制剂,防止剂量超标。
关注相互作用:避开风险
1.苯巴比妥、苯妥英钠、扑米酮的可减弱维生素D的作用;
2.硫糖铝、氢氧化铝可减少维生素D的吸收;
3.正在使用洋地黄类药物的患者,应慎用维生素D;
4.与大剂量钙剂或利尿药(一些降血压药)同用,可能发生高钙血症;
5.与大量含磷药物同用,可发生高磷血症。
最后提醒
补充后要“复查”,定期检测血清25(OH)D、血清钙及尿钙水平,方便调整剂量,避免过量。
维生素D是身体的“好帮手”,但它的核心是“适量”。
记住
先检测、控剂量、选对方式,才能让“阳光维生素”真正守护健康。
作者:瑞金二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主管药师 戚锖毅
审稿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副主任药师 徐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