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有三急,这其中的一急便是“内急”,也即是大小便问题,因贪嘴而吃坏肚子一泻千里的感觉,想必吃货们都不会陌生。
《水浒传》第三十九回记载,宋江因贪嘴多吃了些鲜鱼,吃坏了肚子,一夜连续泻了20多次,最后服用“六和汤”而痊愈。不禁让人浮想联翩,这六合汤到底为何物?今天就让笔者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吧。
歌诀
六和藿朴杏砂呈,半夏木瓜赤茯苓;
术参扁豆同甘草,姜枣煎之六气平;
或益香薷或苏叶,伤寒伤暑用须明。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人参、茯苓、甘草、 藿香、半夏、厚朴、扁豆、木瓜、杏仁、砂仁、香薷
1日1剂, 水煎至200 ml, 早晚分2次服。
祛暑化湿,升清降浊,健脾和胃。
夏日外感风寒,湿伤脾胃证。症见霍乱吐泻,倦怠嗜卧,胸膈痞闷,头目昏痛,身体困倦,恶寒发热,口微渴,舌苔白滑者。
君药:香薷辛温发汗,芳香化湿,方中重用;
臣药:藿香、厚朴化湿和中,外散表邪;
佐药:半夏、砂仁和胃止呕;人参、白扁豆补气健脾;赤茯苓、木瓜去湿渗湿;杏仁宣肺利气;生姜、大枣发散调和营卫;
使药:甘草益气和胃,调和药性。
全方重在“和”字。六和者,和六气也,用诸药匡正脾胃,调和六腑,故谓六和汤。
1. 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湿伤脾胃证常用方。临床以霍乱吐泻、恶寒发热、舌苔白滑为辨证要点,常用于治疗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等属外感风寒、胆汁反流性胃炎、浅表性胃炎、急慢性胃肠炎、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上吐下泻者。
2. 加减用药:加苏叶,以解表化湿;用于夏伤暑湿,寒热头痛兼表证者;加山楂、神曲,以消食化滞;用于宿食停滞者;去白术;用于脾虚不明显者;去人参、白术;用于无伤气之症者。
若热重于湿,苔黄腻者,不宜使用。
审稿专家:武汉市中心医院 肖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