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药品安全知识  > 安全用药常识  > 基本常识

告别“情绪拐杖”,抗抑郁药的撤药之路

发布日期:2025-11-23 来源:PSM志愿者 作者: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 主管药师 王凯

当一段漫长的情绪阴霾逐渐散去,我们自然会渴望卸下所有的“装备”,轻装前行。对于那些借助抗抑郁药走出低谷的朋友而言,停药,便是这康复之路上的“最后一公里”。

然而,这看似简单的一步,为何常常伴随着头晕、恶心、甚至“过电”般的不适?这真的是“药瘾”的信号吗?

让我们先澄清一个至关重要的误区:这种不适,医学上称为“撤药综合征”,它与“成瘾”有着本质区别。

成瘾的核心是强烈的心理渴求与失控的使用行为,而撤药反应,更像是一种生理上的“惯性”调整。

正如长期依赖拐杖的腿,在突然失去支撑时会感到无力与摇晃,我们的大脑在适应了药物的“外援”后,也需要时间来重新学会独立行走。



大脑的“适应”与“失衡”

以最常见的一类抗抑郁药(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为例:

它们的作用是为大脑补充一种名为“5-羟色胺”的“快乐原料”。久而久之,大脑习惯了这种稳定的供应,并建立了一套新的平衡系统。

此时若突然停药,无异于瞬间切断了原料来源,整个生产系统自然会陷入暂时的混乱,从而引发一系列不适。

这些不适的表现形式多样:

通常在停药后1-3天内出现,包括感觉异常(如头晕、类似“过电”的感觉)、胃肠反应(恶心、食欲减退)、睡眠障碍以及情绪波动等。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药物的反应强度各异,半衰期较短的药物(如帕罗西汀、舍曲林)反应往往更明显。


科学停药:一场需要耐心的“软着陆”

那么,如何才能平稳地完成这最后一公里呢?

关键在于“缓慢减量”,给大脑足够的时间去重新适应。这就像飞机降落,需要一个平稳的“软着陆”,而非骤然俯冲。

目前公认的安全方法是“阶梯式减量法”:

简单来说,就是在医生评估确认可以减药后,先将药量减少四分之一,并维持2-4周,密切观察身体的反应。若无不适,再继续减少下一个四分之一。整个过程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例如:从每天1片减至3/4片,再到1/2片,最后到1/4片,直至停药。这种渐进的方式,能让大脑的神经递质系统有充足的时间重新校准,最大程度地减少不适。


康复是一场需要智慧的旅程

接受抗抑郁治疗,如同骨折后使用拐杖,是帮助我们度过艰难时期的宝贵工具。

当骨骼愈合,我们需要的不是最好的拐杖,而是在专业指导下,循序渐进地练习独立行走。因此,请务必在医生的监督下进行减药,切勿自行决定。


医生会为你量身定制方案,选择合适的时机,并帮助你区分是撤药反应还是疾病复发。

理解撤药现象,科学应对停药过程,这不仅是对身体的尊重,更是对自己康复之路的负责。愿每一步前行,都走得稳健而充满力量。



审稿专家: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 副主任药师 陈敏

作者: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 主管药师 王凯

意见
反馈
返回
顶部

关于PSM | 联络我们 | 加入PSM志愿者 | 美国PSM | 印度PSM | 问题反馈

免责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686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9573号

技术支持:深圳瑞麦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