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药品安全知识  > 安全用药常识  > 基本常识

遍布山野的抗炎明星——矮脚苦蒿

发布日期:2025-11-11 来源:PSM志愿者 作者: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山医院 李丽

在民间草药中,有一味以“苦”为名、以“寒”奏效的良药,它虽遍布山野,却能精准清泄人体三焦之火,从上焦的咽喉肿痛,到下焦的出血湿热,皆有良效。这味药就是被誉为“炎痛克星”的矮脚苦蒿。



来源

矮脚苦蒿为菊科植物苦蒿的干燥全草。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如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常见于山坡、草地、路旁及林缘。通常在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或鲜用。



性状特征

外观:干燥的全草皱缩成团。根呈圆锥形,多弯曲。茎呈圆柱形,多分枝,表面呈黄绿色或棕褐色,有纵棱,质地脆,易折断。

叶片:叶片多破碎不全,完整叶片展开后呈羽状深裂,形似艾叶但更小巧,两面均被有灰白色的蛛丝状绒毛,这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气味:闻之气味芳香,略带辛辣感,口尝则味极苦。


性味归经

味苦,性凉。归肺、肝、胃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

为其核心功效,药性寒凉,能清解火热毒邪,广泛应用于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疮痈肿毒等热毒证候。

消炎利湿

能清泻肝胆及下焦湿热,对于湿热引起的黄疸、痢疾、小便淋沥涩痛有辅助改善作用。

止血

外用捣敷或研末撒布,对创伤出血、鼻衄等有较好的止血效果。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或捣汁。

外用:适量,捣汁滴耳或点眼;或煎液熏洗;或研末撒;或捣敷。


现代药理研究

抗菌、抗病毒

矮脚苦蒿的提取物对多种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和病毒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这为其“清热解毒”的功效提供了现代科学依据。

抗炎

能显著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和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减轻炎症反应,印证其“消炎”作用。


配伍应用

中药配伍,能协同增效:

1.矮脚苦蒿 + 金银花

二者均为清热解毒要药,强强联合,适用于热毒炽盛所致的疮痈、咽喉肿痛。


2.矮脚苦蒿 + 茵陈

增强清利湿热、退黄疸的功效,适用于肝胆湿热所致的黄疸型肝炎。


3.矮脚苦蒿 + 乌贼骨、见血飞

研磨外用,可用于外伤出血。


4.矮脚苦蒿 +青鱼胆

外用滴耳,可用于中耳炎。


注意事项

尽管矮脚苦蒿疗效确切,但其药性寒凉,使用时需特别注意:

1.辨证使用

适用于实热证和湿热证。若为脾胃虚寒者,症见食欲不振、腹部冷痛、大便稀溏,则不宜内服,以免加重病情。

2.中病即止

苦味败胃,不宜长期或大量服用,以免影响消化功能。

3.孕妇慎用

孕妇及月经期女性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结语

矮脚苦蒿作为一味西南地区常用的草药,以其苦寒清泻、清热解毒之效,在民间疗法中占据一席之地。它就像一位身手敏捷的“消防员”,在身体遭遇“火毒”侵袭时,能迅速出手,扑灭炎症之火。正确认识并合理使用矮脚苦蒿,能让这味山野间的草药,为我们的健康增添一份坚实的保障。


作者: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山医院 李丽


意见
反馈
返回
顶部

关于PSM | 联络我们 | 加入PSM志愿者 | 美国PSM | 印度PSM | 问题反馈

免责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686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9573号

技术支持:深圳瑞麦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