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夏时节,岭南地区的黄皮树下总是挂满金黄小果,果肉酸甜多汁让人回味无穷。但多数人不知道,被随手丢弃的黄皮核,竟是《本草纲目》记载的一味良药。这种"食果弃核"的习惯,让许多人错过了这味理气止痛的天然药材。

黄皮核为芸香科黄皮属植物黄皮 Clausena lansium(Lour.)Skeels 的千燥种子。原产中国南部,现广东、海南、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福建、台湾等省区均有栽培。
植株:常绿小乔木,高5~10米,这种常绿小乔木最高能长到 12 米。
叶:互生奇数羽状复叶,小叶5~13片,纸质,阔卵形至卵状长圆形(6~13cm×2.5~6cm),顶端短尖,基部不对称,边缘浅波状或圆齿,两面无毛或下面疏被微柔毛。羽状复叶在阳光下闪着光泽。
花:春季开白色芳香两性花,顶生圆锥花序;花近球形(5钝角),萼片5枚(长<1mm),花瓣5片(长<5mm,两面被黄色短柔毛);雄蕊10枚(2轮,内轮较长),子房具短柄被柔毛。白色的圆锥花序常在 4 - 5 月绽放。
果实与种子:浆果球形/卵形/倒梨形,长1.2~3cm,横径1~2cm,黄色或橙黄色带褐色,被密或疏柔毛。种子:1~3粒(稀5粒),绿色。原产于我国南方的黄皮树,如今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在疏松肥沃的砂质土壤中长势最佳。果农们通常采用嫁接繁殖,定植后 3 - 4 年就能收获果实。每年 7 - 9 月果实成熟时,果农们会收集掉落的果实或采摘成熟黄皮,堆放在阴凉处让果皮自然腐烂,然后洗净、晒干,轻轻敲开果皮就能得到里面的种子。优质的黄皮核呈卵圆形,表面灰棕色或灰黑色,长约 1 厘米,直径 0.5 厘米,顶端有细小的种脐,质地坚硬,种仁呈乳白色,嚼起来有微微的油性和苦味。
辛、苦、温;归肝、肾、胃经。
具有理气止痛、散结消胀作用,用于脘腹胀痛,肝胃气痛,尤多用于疝气痛(如睾丸肿痛、腹股沟疝痛等)。
6 - 9 克,水煎服。
黄皮核含有多种有效成分,主要包括桂皮酰胺、黄皮核酮、黄皮核醇、黄皮酸、β-谷甾醇等,根据现代药理学研究,黄皮核具有抗菌消炎、镇痛、清热解毒、祛风祛湿、改善肝功能等作用。
黄皮果核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黄皮果核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E和维生素K等,此外,黄皮果核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如钙、镁和铁等。
①治胃痛,腹部痉挛性疼痛:黄皮果核三至五钱。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②治小儿头上疮疖:黄皮果核,水磨涂。(《本草求原》)
③治百足咬伤:黄皮核,捣烂敷之。(《岭南采药录》)
【材料】:黄皮核(取自黄皮果)生粉(用于清洗)食盐(用于腌制)干净玻璃瓶(存储容器);
【做法】:1.清洗处理:用生粉彻底洗净黄皮核表面杂质。2.晾晒脱水:平铺晒干2-3天至完全干燥(“断生”状态)。3.腌制保存:将晒干的黄皮核与食盐分层装入玻璃瓶(一层盐一层核),密封腌制,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功效】:1.缓解消化不良:饭后胃胀时嚼食或泡水饮用,可快速缓解不适。2.润喉止咳:对喉咙干痒、黏痰有舒缓作用。
【食用方法】:1.直接食用:腌制后的核甘甜可口,适合儿童。2.泡水饮用:温水冲泡,口感甘甜无苦咸味。
作者/编排:暨南大学附属广州红十字会医院 主任药师 傅永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