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患者发现,在医院(尤其是公立医院)开到的某些常用药、慢性病药,价格比外面药店便宜一大截,有时甚至只有药店价格的一半或更低。这背后,其实是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政策——国家药品集中采购(简称“集采”)在发挥作用。
那么,集采药和药店里的药,到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价格差异这么大?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本文将为您一一解答。
PART 1
核心区别
采购模式:
医疗机构集采药品: “国家团购”:国家组织全国公立医院形成超级采购联盟,直接向药企进行带量采购。
社会药店零售药品:市场化采购:药店根据市场需求,自主从医药经销商或药企采购。
价格形成:
医疗机构集采药品:“以量换价”:通过承诺巨大的采购量,换取药企报出最低价格。价格由国家谈判确定,非常透明。
社会药店零售药品:市场定价:受进货成本、品牌溢价、门店租金、人力成本、市场竞争等因素影响,价格通常较高。
药品质量:
医疗机构集采药品:严格准入:必须通过“国家药品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或原研药,质量与疗效有严格保障。
社会药店零售药品:来源多样:既有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也有原研药、不同厂家的仿制药,质量参差不齐,需消费者自行辨别。
主要品类:
医疗机构集采药品:集中在中选品种:通常是临床用量大、竞争充分的化学药(如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抗感染药等)。
社会药店零售药品:品类齐全:覆盖集采药、原研药、非处方药(OTC)、保健品、医疗器械等,选择更丰富。
可获得性:
医疗机构集采药品:凭医师处方:必须在医疗机构内,由医生根据病情开具处方才能获得。
社会药店零售药品:自由购买(部分药品需处方):消费者可自行进店购买,非处方药可直接购买,处方药通常仍需处方。
便捷程度:
医疗机构集采药品:流程相对固定:需要挂号、看诊、开方、缴费、取药,流程较长。
社会药店零售药品:即来即买:非常方便快捷,适合应急或购买非处方药。
PART 02
为什么价格差异如此巨大?
集采是“超级团购”,拥有绝对议价权
您可以把它想象成国家为全国患者组织的一场“药品双十一”。国家医保局代表成千上万家医院,对某种药品说:“我这个订单是几亿片起步,请你给出最低价。”
药企为了赢得这个巨大的市场,会报出远低于市场零售的价格,甚至不惜接近成本价。因为它们靠的是薄利多销。
核心逻辑: “以量换价” + “保证使用”。医院必须优先使用中选的集采药品,确保了药企的销量。
药店是“零售商店”,成本结构不同
药店如同社区的“便利超市”,进货量无法与国家相比,进货成本自然更高。
其售价还需覆盖门店租金、员工工资、仓储物流、市场推广等多项运营成本,这些最终都会体现在药品价格上。
此外,药店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会同时陈列原研药(品牌药) 和不同厂家的仿制药。原研药因研发成本高,定价通常远高于仿制药。而集采中选的几乎都是质量等效的仿制药。
PART 03
常见疑问解答
问:集采药这么便宜,是质量不好吗?
答:绝对不是。 这是最大的误解。集采药品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门槛”——必须通过 “国家药品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 。这意味着,国家已经帮我们做过严格的实验,证明这些仿制药在有效成分、剂量、安全性、疗效等方面都与原研药基本等同。可以说,集采是在 “优质” 的基础上再进行 “优价” 筛选。
问:既然集采药又好又便宜,为什么药店不卖呢?
答:原因有几个:
进货价无优势: 药店很难拿到与医院同等的集采价格。
利润考量: 集采药利润极薄,药店若以同样低价销售,可能无法覆盖运营成本。
品种策略: 药店会更倾向于销售利润更高、品牌知名度更好的原研药或其他非集采品种。
问:作为患者,我该如何选择?
答:根据自身情况理性选择:对于长期服用的慢性病药(如高血压、糖尿病):首选医院开药。 尤其是当该药在集采目录内时,价格优势非常明显,能极大减轻长期用药的经济负担。在疗效和安全性有保障的前提下,性价比极高。
当需要购买原研药、特定品牌药,或医院没有的药品时:选择药店。 尊重患者的用药习惯和品牌偏好。
对于突发小毛病,需要购买非处方药(如感冒药、肠胃药)时:药店最为便捷。 无需去医院排队,可以快速解决问题。
总结
集采药和药店药的本质区别,源于其背后不同的采购模式和定价机制。集采是国家的惠民政策,旨在用最低的价格让患者用上高质量的药品;而药店则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便利、多样化的选择。
两者并非简单的“谁优谁劣”,而是服务于不同需求的互补关系。了解它们的区别,能帮助我们成为更聪明、更理性的消费者,在保障健康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药费支出。
下次当您发现医院的药价比药店便宜时,可以放心使用,因为这正是国家集采政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福利。
作者: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 药师 杨凤越
审稿专家: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 主任药师 张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