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药品安全知识  > 安全用药常识  > 基本常识

手术前后,不止麻醉药!这些药物同样关键

发布日期:2025-11-04 来源:PSM志愿者 作者:海丰县彭湃纪念医院 主管药师 陈源根

提到手术,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是“麻醉药”——让我们在手术中感受不到疼痛。但其实,从手术前准备到手术后康复,医生还会用到许多“隐形帮手”,它们虽然不像麻醉药那样“存在感强烈”,却在保障手术安全、促进恢复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今天就用通俗的话聊聊,围手术期(手术前后的整个过程)可能遇到的其他药品。


手术前:为“顺利开刀”打基础的药

手术前的用药,主要是为了让身体处于更适合手术的状态,减少风险。

1、让血压、血糖“稳下来”的药

如果平时有高血压、糖尿病,手术前可能需要调整常用的降压药、降糖药。比如高血压患者,医生可能会让你继续服用降压药(如硝苯地平、缬沙坦),避免手术中血压突然升高;糖尿病患者可能会用胰岛素暂时控制血糖,因为血糖过高会增加伤口感染的风险。

2、预防感染的“术前预防针”

有些手术(如胃肠道手术、骨科手术)容易受到细菌污染,医生会在手术前1小时左右用抗生素(如头孢类药物),就像“提前给身体布防”,减少术后感染的可能。

3、帮助放松、减少分泌物的药

手术前紧张是常有的事,部分患者可能会用到镇静药(如地西泮),让情绪平稳下来。另外,像阿托品这类药能减少口腔、呼吸道的分泌物,避免手术中分泌物过多影响操作,还能防止心跳过慢。


手术中:除了麻醉,这些药在“保驾护航”

手术中,除了麻醉药让你“无痛无感”,还有一些药在默默守护生命体征。

1、维持血压、心跳的“急救后备军”

手术中可能因为出血、麻醉药的影响,出现血压下降或心跳异常。这时医生可能会用升压药(如去甲肾上腺素)让血压回升,或用抗心律失常药(如利多卡因)让心跳恢复正常节律,就像给循环系统“搭把手”。

2、控制出血的“止血小能手”

手术中难免有出血,除了物理止血(如电凝、缝合),医生可能会用止血药。比如氨甲环酸能减少血液凝固时间,帮助伤口快速止血;凝血酶可以直接涂在出血点上,加速凝血。


3、调节体液和电解质的“平衡剂”

手术中会通过输液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如氯化钠、氯化钾),维持身体内环境稳定。比如长时间手术可能导致水分流失,输液能防止脱水;电解质紊乱可能引发肌肉抽搐,及时补充就能避免这类问题。


手术后:帮你“少遭罪、恢复快”的药

手术后的用药,重点是缓解不适、预防并发症、促进伤口愈合。


1.止痛不只是“忍一忍”——术后镇痛药

手术后伤口疼痛是最常见的问题,医生会根据疼痛程度用止痛药。轻度疼痛可能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中重度疼痛可能用曲马多、吗啡类药物(但会严格控制剂量,避免成瘾)。合理止痛能让患者更舒服地咳嗽、翻身,反而有利于恢复。


2.继续“防感染”的抗生素

如果手术创伤较大,或术前已经有感染风险,术后可能需要继续用几天抗生素,巩固“抗感染防线”,防止伤口发炎、化脓。


3.预防血栓的“抗凝药”

手术后长期卧床,血液流动变慢,容易形成血栓(尤其是下肢和肺部)。医生可能会用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让血液不容易凝固,降低血栓风险。有些患者还会配合穿弹力袜,双管齐下。


4.保护胃黏膜、止吐的药

麻醉药或止痛药可能刺激胃肠道,导致恶心、呕吐,甚至胃溃疡。这时医生可能会用奥美拉唑保护胃黏膜,或用昂丹司琼止吐,让患者术后能更好地进食、恢复体力。


5.帮助排气、通便的“肠道助推器”

腹部手术后,肠道功能可能暂时“罢工”,出现腹胀、不排气。医生可能会用莫沙必利等促胃肠动力药,或开塞露帮助排便,让肠道尽快“重启”。


这些药安全吗?听医生的就对了

看到这么多药,大家可能会担心“副作用”。其实,围手术期的每一种药都是医生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手术类型等综合判断后使用的,剂量和用法会严格把控。

比如老年人肝肾功能较弱,医生会减少药量;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会提前避开过敏药。

如果对用到的药物有疑问,随时和医生、药师沟通,他们会用更通俗的方式解释。记住,这些药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手术更安全、恢复更顺利——它们就像手术团队的“得力助手”,和医生、护士一起守护你的健康。




审稿专家:海丰县彭湃纪念医院 副主任药师 张德文

作者:海丰县彭湃纪念医院 主管药师 陈源根

意见
反馈
返回
顶部

关于PSM | 联络我们 | 加入PSM志愿者 | 美国PSM | 印度PSM | 问题反馈

免责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686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9573号

技术支持:深圳瑞麦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