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不仅开创了中国诗歌创作的先河,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丰富的自然景观。其中涉及的鸟兽草木,有超过百种被后世本草典籍收录,成为中医药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些植物在诗篇中或明或暗地展现了它们的生长习性、形态特征,甚至药用价值,为后世中医药发展提供了珍贵的文献依据。让我们循着诗的韵律,探寻这些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中医药智慧。
蒹葭(jiān jiā)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诗中描述的是深秋芦苇丛生、白露凝结的苍茫景象,表达了追寻意中人而不得的怅惘之情。
诗中“蒹葭”,指的是芦苇。
芦苇入药始载于《唐本草》,在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有著名的“苇茎汤”,主要用于治疗肺痈,具有清肺化痰、逐瘀排脓的功效。明清以后,中医以根状茎入药,称芦根,鲜品、干品均可使用,用于热病伤津,烦热口渴等症。
蒿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诗经·小雅·鹿鸣之什·鹿鸣》
诗中描绘鹿群在野外觅食,鹿鸣又引来了新的嘉宾,他们的德行如光芒般照耀。诗中“食野之蒿”,蒿则指的是青蒿。
青蒿始载于两千多年前的《五十二病方》,具有清虚热、截疟的作用。青蒿是《中国药典》收载的品种,为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秋季花盛开时采割,除去老茎,阴干。其味苦、辛、寒。归肝、胆经。功效主治:清虚热,除骨蒸,解暑,截疟,退黄。用于温邪伤阴,夜热早凉,阴虚发热,骨蒸劳热,暑邪发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
苤苜(piě mù)
采采苤苜,簿言采之。
—《诗经·国风·周南·苤苜》
采采苤苜,簿言采之描绘的是急急忙忙采集芣苢的场景。诗中“苤苜”,指的是车前草。
车前的发现还有一个历史传说。相传汉朝名将霍去病带兵抗击匈奴,被困沙漠。天旱无雨,盛暑无露,官兵小便淋漓,亦患面部水肿。部下见战马无恙,细察,马食一草。霍去病知道后,让部下皆煎饮而病去,霍去病大笑,“好一个车前草,真是天助我也。”故而将马食用的野草称为“车前草”。车前草是一味常用中药,有清热利尿、清肝明目等功效,可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目赤肿痛等症。
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诗中相互赠答,礼尚往来,这里是“投桃报李”成语的来源。诗中“木瓜”,指的是皱皮木瓜。
作为一味常用中药,木瓜以安徽宣城所产最为道地,具有舒筋活络,和胃化湿的作用,可用于湿痹拘挛,腰膝关节酸重疼痛,暑湿吐泻,转筋挛痛,脚气水肿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木瓜含有丰富的有机酸和维生素,能缓解肌肉痉挛。
桃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诗中以桃花为衬托描绘出姑娘出嫁,喜气洋洋的景象。诗中的“桃”是蔷薇科植物,它的全身都是药,其花、果、果仁、树胶都有药用价值。
桃花有活血悦肤、峻下利尿、化瘀止痛的功效;桃的幼果经风吹落后拾取,晾干后称为“瘪桃干”,是一种收涩类中药,具有敛汗、止血的作用;桃核里的桃仁是一种活血袪瘀类中药,入心、肝、大肠经,具有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之功效,常用于经闭痛经、瘕瘕痞块、肺痈肠痈、肠燥便秘、咳嗽气喘等症。此外,桃树树皮中分泌出来的树脂为桃胶,又称“桃花泪”,具有和穴,通淋,止痢的作用,近年来还被用作美容养颜的佳品。
果臝(guǒ luǒ)
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螨蛸在户。
—《诗经·国风·豳风·东山》
诗中描述瓜蒌没有人收,地虱子爬满了房间,门户之上也挂满了细脚蜘蛛,蕴含着破败的凄凉感。诗中“果臝”,指的是栝楼。
栝楼的果实为瓜蒌,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清热化痰、利气宽胸、消肿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成熟果皮入药为瓜蒌皮,也具有清热化痰,利气宽胸的作用。种子为瓜蒌子,润肺化痰、滑肠通便的作用更好一些,可用于燥咳痰黏,肠燥便秘,常加工为奶油味瓜蒌子等小零食。根为传统常用中药天花粉,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的作用,常与生地、山药、五味子等配伍,用于热病津伤口渴及消渴等症的治疗。
葛与艾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葛
诗中采用夸张的手法描述男子对心爱女子的深切思念之情。诗中的“葛”属豆科植物,其根部可以入药,为葛根。
葛根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自古以来就是药食两用的佳品。《本草纲目·草部·葛》记载葛根主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解酒毒。现代研究表明,葛根中的异黄酮其在保肝护肝、防治心脑血管疾病、降低三高、改善微循环、抗衰老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作用,也是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证)患者的常用药物。
艾
诗中的“艾”是菊科植物艾,其叶可以入药,为艾叶。
艾叶性温,味辛、苦,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外用祛湿止痒。可用于吐血,衄血,崩漏,月经过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煎液外洗可以祛湿止痒。至今,艾灸仍是中医常用的外治方法,便是以艾草为原料加工成艾条来操作的,取其透达经络之性,起到温经散寒的作用。
白茅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诗经·国风·召南·野有死麕》
诗以叙事的口吻描绘男女之情。诗中的“白茅”,其根部可以入药,为白茅根。
白茅根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的功效。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尿血,热病烦渴,湿热黄疸,水肿尿少,热淋涩痛。止血多炒炭用,清热利尿宜生用。
蒲与荷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诗经·国风·陈风·泽陂》
蒲
诗中描述了女子想念自己心上人的悲痛。诗中的“蒲”指的是香蒲,其干燥花粉就是中药蒲黄。
蒲黄具有止血,化瘀,通淋的功效。用于吐血,衄血,咯血,崩漏,外伤出血,经闭痛经,胸腹刺痛,跌扑肿痛,血淋涩痛。
荷
诗中的“荷”指的是植物莲,其干燥叶就是中药荷叶。
荷叶具有清暑化湿,升发清阳,凉血止血的功效。用于暑热烦渴,暑湿泄泻,脾虚泄泻,血热吐衄,便血崩漏。现代研究显示其具有一定降脂、减肥、抗氧化、抑菌、降低血糖、保护心血管系统、保护神经系统、保肝护肝与抗肿瘤等方面的药理功效。
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诗经.国风.周南.卷耳》
诗中描述了女子想念自己的心上人,以致卷耳都没心思采了。诗中的“卷耳”指的是苍耳,其果实为苍耳子,是《中国药典》收载的品种。
苍耳子具有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的功效。用于风寒头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渊,风疹瘙痒,湿痹拘挛。苍耳子是治疗多种鼻病之良药。宋代《济生方》中记载的苍耳子散则是以其为君药专门治疗鼻炎的方子,临床至今仍广为应用。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使用苍耳子是经过炮制的炒苍耳子。因苍耳子的毒性成分主要为毒蛋白、倍半萜内酯类和水溶性苷类,生品炒后去刺可以达到减毒的目的。但仍应注意剂量(《中国药典》炒苍耳子煎服3-10g。
茹藘(rú lǘ)
出其闉闍(yīn dū),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诗经·国风·郑风·出其东门》
诗中描述了一个男子出城看到美女如云,但这些都不是自己喜欢的,自己只钟情于自己的心上人,那个穿着白裙子配着红色衣巾的女子。
诗中的“茹藘”为茜草,不仅是古代重要的红色染料,更是凉血化瘀的良药。
茜草具有凉血,祛瘀,止血,通经的功效。用于吐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瘀阻经闭,关节痹痛,跌扑肿痛。
勺药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诗经·国风·郑风·溱洧》
诗中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年轻的姑娘和小伙子们来到河边,共同踏青,临别互赠芍药以表心意。诗中的“勺药”为应为芍药花。
芍药作为中药,现在有白芍和赤芍之分,其药用功效也有所不同,白芍长于养血柔肝,赤芍偏于清热凉血。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创制的芍药甘草汤,至今仍是缓急止痛的经典方剂。白芍具有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用于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胁痛,腹痛,四肢挛痛,头痛眩晕。赤芍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的功效。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
总之,这些穿越三千年的中医药智慧,不仅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更展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健康理念。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重新品读这些蕴含在《诗经》中的医药知识,不仅能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为现代人的健康生活提供有益的借鉴。
作者:上海市皮肤病医院/同济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 潘会君
审稿专家:上海市皮肤病医院/同济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 朱全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