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药品安全知识  > 安全用药常识  > 基本常识

老一代降压药——噻嗪类,为何会诱发痛风发作?

发布日期:2025-10-23 来源:PSM志愿者 作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钟建斌

一、噻嗪类药物到底是哪一类?

噻嗪类利尿药是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利尿药和降压药。本类药物作用相似,仅所用剂量不同,均能达到相同的作用效果,氢氯噻嗪是本类药物的原型药物,常用的噻嗪类尚有氯噻嗪、吲达帕胺等。随着新药不断问世,以单药使用该类药物较少,以该类药的复合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

二、它是如何把血压降下来的?

作用机理分两步

肾脏排盐排水

在肾远曲小管“关闸”,阻断 Na-Cl共转运体导致全内钠、水排出增加,血管的血容量减少,从而达到血压效果。

长期小动脉舒张

排钠后血管壁钠离子减少,钙内流减少,血管平滑肌放松,外周阻力下降。血压下降。

三、为什么能把痛风“招”出来?

一句话:把尿酸堵在身体里。

① 近端肾小管“回收”增加:噻嗪类与尿酸共用“转运体”(OAT1、URAT1),竞争后排泄减少、重吸收增多 → 血尿酸↑。

②血容量减少:机体“误判”为脱水,进一步浓缩血液,尿酸浓度再↑。

③近曲小管尿酸重吸收↑+ 分泌↓→ 血尿酸↑→ 痛风风险↑。

慢性高尿酸血症→ 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 → 急性痛风发作。临床研究显示,长期用噻嗪类的高血压患者,痛风风险提高 1.5~2 倍。

四、 如何“既降压又防痛风”?

能不用就不用

已有痛风或高尿酸血症:指南明确列为相对禁忌。无痛风但血尿酸>420μmol/L:优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离子拮抗剂等对尿酸影响小的药物。

必须用时“四件事”

剂量减半:氢氯噻嗪 12.5 mg/日即可降压,又显著降低痛风风险。

联合用药: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长效钙离子拮抗剂合用,可减少单药剂量。

定期监测:用药 2–4 周查尿酸、电解质;之后每 6–12 个月复查。

生活方式:限酒、低嘌呤饮食、足量饮水(>2000 mL/日),必要时碱化尿液。

五、出现副作用怎么办?

以下是处理要点:

关节红、肿、剧痛:急性痛风发作时立即就医,用秋水仙碱/NSAIDs/糖皮质激素;同时评估是否需要换降压药。

血尿酸持续升高但无痛风

先减量或停用噻嗪类,加用降尿酸药(别嘌醇、非布司他、苯溴马隆)。

饮食运动干预。

六、总结

噻嗪类是老一代的基础降压药,却会因减少尿酸排泄成为痛风“导火索”。

能避则避;必须用,就小剂量+联合+监测;一旦痛风发作,及时就医调方案。


作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钟建斌


意见
反馈
返回
顶部

关于PSM | 联络我们 | 加入PSM志愿者 | 美国PSM | 印度PSM | 问题反馈

免责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686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9573号

技术支持:深圳瑞麦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