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相传古时一位太子体弱多病,御医遍寻良方,偶得此参,煎汤服用后脉旺神充,遂赐名“太子参”。因其性平力缓,尤宜小儿、老人及病后体弱者,民间又称“孩儿参”。 【太子参】 1、来源
石竹科植物孩儿参的干燥块根。主产江苏、安徽、山东等地,夏季茎叶枯萎时采挖,洗净,沸水中略烫后晒干。
2、性状
块根细长纺锤形,长 2–6 cm,直径 2–4 mm;表面黄白色,微有纵皱纹,顶端有茎基;质脆易折,断面角质样,类白色;气微,味微甘。
3、性味归经
甘、微苦,平;归脾、肺经。
4、功能主治 益气健脾 用于脾虚食少、倦怠乏力,常与白术、茯苓配伍。 生津润肺 治肺燥干咳、自汗口渴,多与麦冬、五味子同用。 扶正祛邪 病后体虚、盗汗、小儿夏季热,可配浮小麦、红枣。 5、用法用量 煎服: 9–30 g,大剂量可用至 60 g。 食疗: 与瘦肉、红枣炖汤;或研末冲服,每次 3–6 g。 儿童酌减: 3–10 岁每日 3–10 g,分 2–3 次服用。 【药食同源】 1、活性成分 太子参皂苷、多糖、氨基酸(精氨酸、赖氨酸)、微量元素(Zn、Fe、Se)等。 2、药用价值-复方制剂 太子参颗粒 益气生津,用于脾虚食少、自汗口渴。 复方太子参止咳糖浆 润肺止咳,兼补肺气,用于久咳气短。 健胃消食口服液 含太子参、陈皮、麦芽,改善小儿厌食、消化不良。 3、食用价值—常用药膳方 太子参炖瘦肉 太子参 15 g、瘦猪肉 100 g、红枣 3 枚,炖 1 h,加盐调味,每周 2–3 次,补虚增食欲。 太子参麦冬茶 太子参 10 g、麦冬 10 g,沸水泡 10 min,代茶饮,适合口干乏力者。 小儿健脾粥 太子参 6 g、山药 15 g、大米 50 g,煮粥,分早晚温服,改善脾虚腹泻。 【注意事项】 特殊人群 表实邪盛(高热、便秘)者慎用; 孕妇、哺乳期及 3 岁以下婴幼儿,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对石竹科植物过敏者禁用。 药师提醒 太子参力缓,需连续服用 3–5 天方可显效,不宜急于求成。 与藜芦同用属中药“十八反”,避免同方。 【总结】 太子参补气而不燥,生津而不腻,是“清补”佳品,尤宜体虚易感、老人、儿童及病后康复期。现代研究亦证实其免疫调节、抗疲劳及抗氧化作用,未来有望在功能性食品与慢病管理中发挥更大价值。但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仍需在专业指导下合理应用。
审稿专家: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 主任药师 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