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 赵翩
蜂毒:百蜇夺命!一场“人蜂大战”引发的惨剧,是无知之过还是毒性太烈?药师解密这份来自自然的致命“馈赠”。 近日 “老人捅马蜂窝被蜇 100 多下后去世” 的新闻,让 “蜂蜇” 这一看似常见的户外风险再度引发关注。很多人以为 “被蜂蜇只是疼一会儿”,却不知蜂毒可能引发致命的过敏反应与多器官损伤,更因错误的急救方式、混乱的用药选择,将 “小伤害” 拖成 “夺命危机”。今天我们就从药学视角,拆解蜂蜇后的 “生死急救链”,避开那些可能致命的认知陷阱。 蜂毒:微量的“生化武器”
为何如此凶险?
蜂毒的主要致命性来自两大方面:一是超敏反应(过敏),二是蜂毒本身的直接毒性。 被蜇100多下,属于极其罕见的“大量蜇伤”,后者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1、过敏反应(即使是单次蜇伤): 这是最常见的危险。蜂毒中的透明质酸酶、磷脂酶A2等成分作为过敏原,会引发I型超敏反应。在药学上,这意味着体内免疫系统被过度激活,大量释放组胺等炎性介质,可在几分钟到半小时内导致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血压骤降,从而引发窒息和过敏性休克,这是最紧急、最危险的状况。 2、直接毒性(大量蜇伤): 新闻中的老人正是遭遇了此种情况。当蜂毒量达到一定程度(通常认为成人超过50处蜇伤即为危险),其毒性成分会 “饱和攻击”: 溶血毒素:破坏红细胞,可能导致急性溶血性贫血、血红蛋白尿,堵塞肾小管。 神经毒素:影响神经系统功能。 肥大细胞脱颗粒肽:促使机体自身释放更多组胺,加剧过敏和炎症反应。 最致命的是——横纹肌溶解毒素:它会直接破坏肌肉细胞,导致横纹肌溶解症。大量肌红蛋白被释放到血液中,最终堵塞肾小管,引发急性肾衰竭,这是大量蜂蜇伤后最常见的死因之一。同时,大量毒素也会对肝脏、心脏等多器官造成直接损伤,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紧急处理别瞎做!
3 个 “正确动作” 减少毒液伤害
被蜂蜇后,黄金急救时间只有 10-15 分钟,错误操作会让毒液扩散更快: 1、止蛰优先,远离蜂巢 立刻蹲下缓慢后退,切勿奔跑或拍打 —— 马蜂会释放 “报警信息素”,惊动同伴集体攻击,老人正是因 “捅蜂巢” 引发群蜂围攻,导致蜇伤数量过多。 2、科学处理伤口,分蜂种选清洗液 蜜蜂蜇后会留下带倒钩的毒刺,需用卡片边缘、镊子尖端(避免挤压毒囊)轻轻刮除,不可用手挤压(会注入更多毒液);马蜂无残留毒刺,直接处理伤口即可。清洗时要 “对蜂选液”:蜜蜂毒液呈酸性,用肥皂水、小苏打水(弱碱性)冲洗;马蜂毒液呈碱性,用白醋、淡柠檬水(弱酸性)中和,错用会加重刺激。 3、冷敷控肿,避免热敷 用冰袋裹毛巾敷在伤口处,每次15 分钟,间隔 5 分钟重复,低温可收缩血管、减少毒液吸收,热敷会加速血液循环,让毒液扩散更快。 用药不是 “随便吃”!
分清 “轻度”“重度” 选对药
很多人被蜇后习惯 “随便吃片抗过敏药”,却不知用药需分场景,盲目用药可能延误病情: 1、轻度反应(仅局部红肿疼痛,无全身症状) 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缓解瘙痒,或涂抹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弱效激素)减轻炎症,口服氯雷他定(10mg / 次,1 次 / 日) 或西替利嗪(10mg / 次,1 次 / 日) 预防过敏,无需使用抗生素(蜂蜇无细菌感染,滥用会引发耐药)。 2.中度反应(出现全身皮疹、头晕、恶心) 除口服抗过敏药外,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泼尼松(10mg / 次,3 次 / 日) 等糖皮质激素,抑制全身炎症反应,不可自行加量 —— 激素过量可能引发血糖升高、消化道溃疡。 3.重度反应(过敏性休克前兆:呼吸困难、喉头水肿、血压下降、意识模糊) 这是 “生死关头”,需立即肌肉注射肾上腺素注射液(成人 0.3-0.5mg / 次),15 分钟后无缓解可重复注射,同时拨打 120。注意:肾上腺素是急救药,需避光冷藏保存,无休克症状时不可使用,否则可能引发心悸、脑出血。
最致命!这 3 个 “误区”
比蜂毒更危险
老人离世的悲剧中,很可能隐藏着常见的急救误区,这些错误做法会直接加速病情恶化: 1、“忍忍就好,不用去医院” 即便初期症状轻微,也需观察 30 分钟 - 2 小时 —— 蜂毒引发的过敏反应可能 “延迟发作”,有人被蜇后 1 小时才出现喉头水肿,错过最佳抢救时间。 2.“用大蒜、生姜敷伤口” 这些偏方的刺激性成分会加重皮肤损伤,甚至引发感染,正确做法是 “冷敷 + 对应酸碱液清洗”。 3.“多吃抗生素预防感染” 蜂蜇本身是 “毒素损伤”,而非细菌感染,只有伤口破溃后才需在医生指导下用阿莫西林等抗生素,盲目服用毫无意义。
温馨提醒:预防比急救更重要
户外活动时,穿浅色衣物(马蜂对深色、亮色敏感)、不喷香水(香味会吸引蜂类);发现马蜂窝不要自行处理,联系消防或专业除蜂人员;家中可备 “蜂蜇急救包”(含镊子、弱碱 / 弱酸清洗液、抗过敏药、冰袋),尤其有老人、儿童的家庭。 药师结语 蜂蜇伤,绝非小事。它是一场与毒素和时间的赛跑。新闻中的悲剧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请对自然保持敬畏,切勿主动招惹蜂类。 若不慎被蜇,请牢记“刮除毒刺、清洗伤口、口服抗过敏药、密切观察”的原则,一旦情况不对,立即寻求专业医疗帮助。家中常备西替利嗪等抗过敏药,或许能在关键时刻为您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
审稿专家: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 主任药师 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