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科蓼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辣蓼,又名水蓼、红辣蓼等,全草可入药。它广泛分布于中国南北各地,常见于水边、沟边、湿地等潮湿处。通常在夏季、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以茎粗、叶多、色绿者为佳 。 【形状特征】 茎直立或下部伏地,多分枝,节部稍膨大,有纵棱。叶互生,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边缘具粗锯齿,两面有腺点及毛 。总状花序穗状,顶生或腋生,花淡红色或白色,花被5深裂。瘦果卵形,扁平,黑褐色,有光泽。 【性味.归经】 辣蓼味辛,性温,归脾、胃、大肠经 。 【功能与药理作用】 1、行气化湿 辣蓼的辛温之性能够温中散寒,化解脾胃的湿气。可用于湿滞内阻所致的脘腹痞闷、泄泻痢疾等,能行脾胃之气滞,化脾胃之湿浊,改善脾胃运化功能 。比如民间常用其煮水,辅助调理因暑湿引起的腹泻、腹痛。 2、祛风止痒 辣蓼具有很好的解毒杀菌之力。外用可治皮肤瘙痒、湿疹等。鲜辣蓼捣烂外敷,或煎水外洗,能借助其祛风、清热、止痒之力,缓解皮肤不适 ,对蚊虫叮咬后的瘙痒也有一定减轻作用。 3、活血止痛(部分研究体现)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辣蓼中含有黄酮类、挥发油、鞣质等多种活性成分。辣蓼有一定活血功效,对跌打损伤引起的局部肿痛,可能辅助促进瘀血消散、减轻疼痛,不过临床单独用此功效较少,多作为辅助手段 。 【配伍应用】 配木香、黄连:辣蓼化湿止痢,木香行气止痛,黄连清热燥湿。三药合用,治疗湿热痢疾、里急后重(总想大便又拉不痛快的感觉)效果更佳。 配地肤子、白鲜皮:辣蓼解毒杀虫,地肤子清热利湿止痒,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三者煎汤外洗,可增强治疗湿疹、皮肤瘙痒的疗效。 单用外敷:新鲜辣蓼草捣烂,可直接外敷用于跌打损伤肿痛或虫蛇咬伤,能散瘀消肿、解毒。 【注意事项】
辣蓼在民间应用较广,但使用时也需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外用可能有少数人过敏,若出现不适及时停用 。
审稿专家: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 主任药师 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