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枝祛风通络的故事
【时珍曰】煎药用桑者,取其能利关节,除风寒湿痹诸痛也。观《灵枢经》治寒痹内热,用桂酒法,以桑炭炙布巾,熨痹处;治口僻用马膏法,以桑钩钩其口,及坐桑灰上,皆取此意也。
又按:赵《养漫笔》云:越州一学录少年苦嗽,百药不效。或令用南向柔桑条一束,每条寸折纳锅中,以水五碗,煎至一碗,盛瓦器中,渴即饮之,服一月而愈。此亦桑枝煎变法尔。风热臂痛:桑枝一小升切炒,水三升,煎二升,一日服尽。许叔微云:尝病臂痛,诸药不效,服此数剂寻愈。观本草切用及图经言其不冷不热,可以常服;抱朴子言一切仙药,不得桑枝煎不服,可知矣。
——《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六卷桑条“枝”下“发明”
中文释义
【李时珍说】桑枝煎汤入药,取其功效通利关节,能除风寒湿邪导致的关节麻木瘀堵引发的各类疼痛。比如《灵枢经》中记载了采用内服桂枝酒,外用桑枝炮制成碳,灸热布巾,敷于患处,来治疗寒邪停留于经络之间、血脉凝滞不行引起的阴虚内热;《灵枢经》中还记载了采用马膏涂于面部,辅以桑枝从病患口中钩住固定面部肌肉,并坐于桑柴烧成的灰上,来治疗风邪入中面部,痰浊阻滞经络所致的突发面部麻木、口眼歪斜。可见桑枝在两方中的应用皆取其通利除痹的功效。
宋代赵溍所著小说《养漫笔》中提到:浙江绍兴一位国子监官员在年少时,长期咳嗽成疾,痛苦不堪,尝试了多种方药均不奏效,未能药到病除。经高人指点,取桑树上朝南生长的柔嫩枝条一束,每根枝条均折成3厘米的小段,置锅中,加水五碗,煎成一碗汤药,盛装在瓦制容器中,口渴即代水饮下,连续服用一个月,竟然药到病除。这也体现了常用方剂桑枝煎的另一种妙用。在附方项下李时珍还收载宋代名医许叔微在他的《本事方》中记载的一个治疗风热臂痛的附方和他自己服用的亲身体念:许叔微曾患臂痛,自己给自己辨证施治用了很多方药接没有疗效,后来得到一个小验方:用桑枝50克,加水300毫升,煎至200毫升,一日内服完,连服几天,臂痛就完全痊愈了。从古代的本草书籍及《图经本草》的中记载看,桑枝是一位药性平和、可以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可以经常服用。
桑枝得名

桑树是一种古老的树木,几千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掌握植桑养蚕的技术。先秦时期器物上多次出现的采桑图等等,都是人们早期植桑养蚕的真实体现。桑在先秦文献中也多有记载。《说文》中释为:“桑,蚕所食叶木,从叒、木。”言明桑树对养蚕的重要功用。桑树也是《诗经》中出现篇幅最多的树木,共20首,31句之多。其中很多具体描写到采桑。殷代甲骨文中已有“桑”字记载,“桑”字的甲骨文像一棵枝叶茂盛的桑树,篆文则是“木”上有三个“屮”,“屮”即“又”字,“又”是古代“手”的写法,形象地表现了很多手在采摘桑叶。桑树为桑科植物,从古自今作为一种广泛栽培的植物,其叶常用于养蚕,而枝条则具有药用价值。桑枝作为中药材,主要取自桑树的嫩枝或一年生枝条。此外,桑树中还有其他不同部位用于药用的,如桑树的叶,称为桑叶;桑树的果实,称为桑椹;桑树的根的皮,称为桑根白皮,
药用历史
1.桑类药材最早入药的是桑根白皮,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桑枝作为药物记载始见于唐代《本草拾遗》,在桑叶项下载有“枝细剉大釜中,煎取如赤糖,去老风及宿血。”
2.宋代《图经本草》桑根白皮项下收载桑枝,载:“桑条作煎,见《近效方》…云:桑枝,平,不冷不热,可以常服。疗遍体风痒干燥,脚气风气,四肢拘挛,上气,眩晕,肺气嗽,消食;利小便,久服轻身,聪明耳目,令人光泽,兼疗口干。”
3.明代《本草纲目》在“桑”项下列有“枝”的分项,对桑枝的性味、主治及附方进行了详细介绍,除了引用《图经本草》的主治外,还增加:“痈疽后渴,用嫩条细切一升,熬香煎饮,亦无禁忌。久服,终身不患偏风。”
4.清代《本草备要》载其:"利关节,养津液,行水祛风。"《本草再新》载其:"壮肺气,燥湿,滋肾水,通经,止咳除烦,消肿止痛。"使其功效和应用更全面。
5.2020版《中国药典》载:“微苦,平。归肝经。功能主治:祛风湿,利关节。用于风湿痹痛,肩臂、关节酸痛麻木。”
桑树种植历史
1.桑科桑属植物起源的时间约在早第三纪始新世,在冰河期后得以保存延续的大量桑种中,中国的川桑是亚洲起源最早的桑树种。
2.成都出土的战国时期宴乐射猎采桑铜纹壶壶身和壶盖都绘有妇女采桑纹饰,且其中桑树品种既有乔木桑,也有低干桑,说明战国时期巴蜀地区对桑树已经开始注重品种选择。《太平御览》卷九五五引谢承《后汉书》曰:"陈晔为巫令,有惠政,桑生两万余株,民以为给。"由此可见当时巴蜀地区植桑氛围浓厚,植桑树木众多。
3.中原地区也有着悠久的桑树种植历史,在殷商时期中原地区就开始种植桑树。《史记·货殖列传》称“齐、鲁千亩桑麻”。《资治通鉴》中记载:“燕、秦相持经年,幽、冀大饥,人相食,邑落萧条,燕之军士多饿死,燕王垂禁民养蚕,以桑椹为军粮”。以桑果为军粮可以看出当时河北地区桑树种植面积应该是达到相当规模。春秋时期,吴楚两国就因桑叶的采集发动战争,《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楚平王以其边邑钟离与吴边邑卑梁氏俱蚕,两女子争桑相攻,乃大怒,至于两国举兵相伐。”
4.唐代李白途经金陵描述:“吴地桑叶绿,吴蚕己三眠”,可见桑树种植已经很兴盛。但唐宋时期后的传统植桑区域黄河中下游地区和四川盆地植桑规模逐渐缩减,江南地区逐渐成为最大的桑植区域。元明时期嘉湖平原植桑兴盛,发展到明末清初更是“尺寸之堤,必树之桑。”清初嘉湖地区一度成为当时唯一的重点桑树种植区域。这一时期发展出了“桑园经济”,开始大范围改稻为桑,出现了“桑争稻田”情况。
5.珠三角地区桑树种植在汉代就已经开始。北魏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岭南地区“高则桑土,下则沃衍。”但珠三角地区桑树种植的蓬勃发展则出现在明清时期。广州作为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极大的促进了丝绸制造,相应的桑树种植也开始兴盛。珠三角地区发展农业必须解决好水利问题,为了避免水灾破坏农田,开始大规模建造堤岸,逐渐发展出了基塘农业,桑树的种植和基塘农业共同促成了桑基鱼塘的形成与发展。
道地产地
历代本草中最早记载桑类药材的产地的是《本草经集注》载“生犍为山谷”,犍为今之四川乐山市,但其后对于其道地产地记载不多,至宋代《本草图经》才有记载:“《本经》不著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明《本草品汇精要》《本草纲目》均未记载其主要产地,可见从古至今,桑树在我国的地域分布较为广泛,气候温暖,雨水相对充足的地区均适宜桑树的生长。现今桑在我国由东北至西南各省区、西北至新疆均有栽培,全国桑园面积最大的省份依次为广西、江苏、陕西、广东、浙江、江西、贵州和甘肃,而品质最好的是山东夏津县和四川盐边县,在山东德州夏津县有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桑树群,他们以桑黄中药开发为主导,形成全要素利用体系,年产值突破10亿元,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夏津桑黄”品牌价值达18.34亿元。四川盐边县作为全国果桑产业重点产区,拥有全国最大的果桑种植基地,年产桑果12.6万吨,综合产值约1.8亿元,并拥有全国30%-40%的桑椹干产能。这些地方除了产出大量的桑黄、桑椹外,也产大量的桑枝、桑叶、桑白皮等药材。
桑树的品种
我国桑种质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古代的桑树品种就有不同,据《本草纲目》记载:桑有数种:有白桑,叶大如掌而厚;鸡桑,叶花而薄;子桑,先椹而后叶;山桑,叶尖而长。现代研究表明桑科桑属植物约有16种,在中国分布有11种,主要有桑、鸡桑、华桑、奶桑、川桑、黑桑、裂叶桑、长穗桑等。
1935 年《中国药学大辞典》收载的“桑枝”桑科桑属桑之嫩枝,所描绘的桑与现代植物桑Morus alba Linn相似。1955年《中国药用植物志》记载了桑树的整体外形并详细描述了桑枝、桑芽、桑叶的植物形态特征。同时记载了2个来源即桑(Morus alba Linn.)和印度桑(Morus indica Linn.),后者为分布在印度的1个桑种,在中国没有分布。1959年版《中药志》明确指出桑叶、桑椹、桑白皮的原植物为桑科植物桑,此后各种中药专著《中国药材学》、《新编中药志》《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以及《中国药典》(1963-2020年版)均记载,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inn.)为桑类药材的正品基原。
混淆品及鉴别
桑枝为临床常用中药,市场上常见有伪品与混淆品,主要有枫杨枝和泡桐枝,二者的功能主治与桑枝完全不一样,应注意鉴别。
桑枝的外观性状
本品呈长圆柱形,少有分枝,长短不一,直径0.5-1.5cm。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有多数点状皮孔及细纵纹,并有灰白色略呈半圆形的叶痕和黄棕色的腋芽。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切片厚约0.2-0.5cm,皮部较薄,木部黄白色,射线放射状,髓部白色或黄白色。气微,味淡。
混淆品及鉴别
枫杨枝
为胡桃科枫杨树的茎枝。呈圆柱形,直径约0.6~1.2cm。外表面呈绿棕色至灰棕色,有红棕色皮孔点状不明显。质坚韧,有弹性。断面灰白色,木质部有均匀分布的放射状纹理,髓部大且节状中空,味淡微涩。
泡桐枝
为玄参科泡桐属泡桐树的茎枝。圆柱形,直径约0.6~1.2cm。外表面较光滑,棕色至黄棕色,有圆形凸起的皮孔,纵向观呈唇状。质硬脆,易折断,断面皮部较薄。木部白色,有放射纹理,中心髓部较大且中空,味淡微甜。
食疗应用
食疗概况
桑枝性平,功效缓和,对于食疗来说,是相对更适合。单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末梢感觉神经恢复,对颈椎病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对寒热环境导致的湿邪入侵,引起的筋骨酸痛、肩臂四肢麻木有较为显著的减轻。为治未病,既病防变的一味良药。临床上单用对工作需要久坐的人群有很好的促进末梢血液循环作用,配伍补血药适用于由血虚引起风湿性关节炎的预防,配伍滋补肉类,适用于颈椎、肩臂项痛麻木的缓解。
食疗举例
桑枝茶
桑枝9-15克,水1000毫升。将桑枝洗净,切段。加水煮沸后转小火煮10-15分钟。过滤后饮用。通利关节,促进血液循环。
当归二枝粥
当归、桂枝各 10 克,桑枝 30 克,大米 100 克。诸药水煎取汁,用此汁液与大米共煮粥,佐中、晚餐食。适合血虚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帮助祛风除湿,补血活血。
桑枝炖鸡汤
老桑枝 60 克,母鸡一只,姜片、盐适量。鸡肉焯水后与桑枝、姜片一起炖煮1-2小时。加盐调味。滋补身体,缓解关节不适,帮助缓解颈椎病。
桑枝枸杞茶
将桑枝与枸杞适量,一同泡水喝,既能补肝益肾,又能明目养血,适合长时间用眼的人群。
桑枝菊花茶
桑枝5克,菊花3克,开水冲泡当茶饮,具有平肝明目,疏风散热的功效,适合秋季干燥时节饮用。
桑枝红枣排骨汤
桑枝15克,红枣15克,排骨100克,炖汤,食肉喝汤。能够养血安神,增强免疫力,适合体质虚弱的人群。
综合利用
农业
桑枝作为桑园中的副产物,产量很大、药用价值极高、用途广泛,开发潜力巨大。蚕农通常将废弃的桑枝堆放于田间,使其在自然条件下腐烂堆肥,或作为农村生活燃料。
造纸业
从桑的枝条剥下的树皮含有大量纤维,可作为制造人造棉、人造丝、纸张等的原料。桑的枝条锯成的木屑可以用作培养香菇、金针菇、黑木耳等的培养基。桑树木材坚硬,可用于家具、乐器、雕刻等的用材。
食品工业
桑枝富含纤维素、粗蛋白等多种营养物质,是栽培食用菌和药用菌的良好基质材料,广东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已成功筛选出适宜桑枝栽培的灵芝菌株,并建立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此外,桑椹可以酿酒,桑葚果实中含有丰富的活性蛋白、维生素、氨基酸、胡萝卜素、矿物质、白藜芦醇、花青素等成份,营养是苹果的5~6倍,是葡萄的4倍,具有多种功效,被医学界誉为“二十一世纪的最佳保健果品”。
生态改造
桑树是深根性树种,根系发达,有一定的耐旱和抗盐碱能力、重金属耐受力及富集能力,可以作为生态防护林、城市绿化带以及荒漠化、盐碱地、重金属治理用的树种。
化妆品
桑枝中所含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酪氨酸酶抑制作用,有美白和延缓皮肤老化作用,可以用桑枝提取物制作美白化妆品。
桑的不同部位的药用
桑葚
为桑的果实。有滋阴补血,生津润燥的功效,主治肝肾阴虚、眩晕耳鸣、津液不足、须发早白、心悸失眠、肠燥便秘等症。
桑白皮
为桑的干燥根皮。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主治肺热咳喘、水肿胀满尿少,面目肌肤浮肿等症。
桑叶
为桑的干燥叶。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的功效。主治风热感冒、温病初起,肺热咳嗽、燥热咳嗽,肝阳上亢、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目暗昏花等症。
功效及配伍应用
功效作用
微苦,平。归肝经。具有祛风湿,利关节的功效。应用于风湿痹症、肩痹、关节酸痛麻木。
配伍应用
桑枝单用力弱,多随寒热新久之不同,配伍其他药物。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配伍应用:
1. 桑枝配伍桂枝
桂枝助阳化气,擅长温通十二经脉。与桑枝搭配,可增强气血运行,改善因经络阻滞导致的肢体麻木、屈伸不利。适用于风寒湿邪侵袭导致的关节疼痛、肢体麻木、活动受限等症,如二枝汤。
2. 桑枝配伍桑叶
桑叶的功效主要是疏散风热、清肝火、明目,还可以润燥,长于疏表邪,作用就是散;而桑枝的功效主要是祛除风湿、止痛、还可以利关节,长于通络道,作用就是通。二药相配伍使用,可以用来治疗四肢关节疼痛、红肿等风湿热、骨性关节炎等疾病,此外,二者合用还可以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3. 桑枝配伍桑寄生
桑枝的主要功效是利关节、清除内热、祛除风湿,还有消肿、止痛的作用;而桑寄生的功效主要是补肝肾、强筋骨、祛风逐湿,还具有补血的作用;桑枝主要是在通,桑寄生主要是在补。二药相配伍,一补一通,使得滋补肝肾、强壮筋骨、祛除风湿、止疼痛、降血压的功效更好。
4. 桑枝配伍鸡血藤
桑枝性善走窜,可祛风通络;鸡血藤既能舒筋活络,又能补血活血。二者合用,有活血通络之功。适用于风湿兼有血瘀之四肢筋骨疼痛。
5. 桑枝配油松节
两药均为祛风湿药,桑枝微苦性平,通行善走,功专祛风湿,通经络,利关节,常用治风湿痹痛,四肢拘挛;油松节长于疏通经络,行气血,利骨节,尤善于祛筋骨间风寒湿邪。二药合用,可增强祛风湿、通经络、利关节的功效,适用于风湿痹证所致肢体关节屈伸不利,疼痛麻木等。
6. 桑枝配伍独活
桑枝具有祛风湿,利关节的功效,独活具有祛风除湿,通痹止痛作用。二者配伍增强祛湿止痛作用,常用于下肢寒湿痹痛,尤其对腰膝酸软、风湿性关节炎有效。
7. 桑枝配伍黄芪
桑枝微苦性平,通行善走,功专祛风湿,通经络,利关节,黄芪补气固表,利尿托毒,二者配伍增强益气通络作用,适合气血不足、风湿久痹导致的乏力、肢体麻木。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化学成分
桑枝中主要含有黄酮类、芪类、Diels-Alder型加合物、多羟基生物碱和多糖、鞣质等。此外,还含有多种维生素、香豆素类、多种氨基酸及挥发油等。
药理作用
1.抗衰老、抗氧化作用
桑枝富含黄酮类活性成分,是开发天然抗氧化剂的良好材料。研究表明,桑枝总黄酮含量与抗氧化活性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桑枝韧皮部含有较多果胶,果胶能促进人体的代谢,使代谢氮部分随粪便排出,有一定抗衰老作用。
2.降血糖活性
桑枝中的生物碱还可调节肠道微生物,促进肠-胰轴中胰高血糖素样肽的分泌,间接调节胰岛素的分泌。研究发现,桑枝水提取物中的生物碱与黄酮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表现出协同作用,显示一定降糖作用。
3.抗炎作用
桑枝高低剂量组,均有显著地抑制巴豆油致小鼠耳郭肿胀的作用,可明显地抑制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对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肿胀,桑枝仅在第二小时表现出抑制作用,桑枝中的桑根酮C、桑根酮D、桑皮酮G,可通过抑制选择性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的活性来抑制炎症细胞呈现抗炎作用。
4.抗病原微生物活性
桑皮酮G可杀死远缘链球菌、溶血链球菌以及引起牙周炎的牙龈卟啉单胞菌等致病菌。桑枝中芪类物质有抑菌作用。
5.提高免疫功能
淋巴细胞转化率低下的患者每日服桑枝煎剂30克,连服1个月,可明显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有一定提高免疫力作用。
民间验方
治疗肩周炎
鲜桑枝90克,鲜槐枝60克,鲜松枝30克,鲜艾叶30克,桂枝15克,白酒15克(后下),水煎,过滤留汁,熏洗局部,每次20~30分钟,热服后进行功能锻炼,每日1剂,分为2次使用。
解胎毒
桑枝250克,新鲜桃枝250克,梅枝250克,水煎,过滤留汁,加冷水适量,给婴儿洗澡。
治疗高血压
桑枝、桑叶、茺蔚子各15克。加水1000毫升,煎成600毫升。睡前洗脚30~40分钟,洗完睡觉。
治疗臂痛
桑枝30克。细切,炒香,以水500毫升,煎取200毫升,分早晚二次服。
治疗水气脚气
桑条60克。炒香,以水600毫升,煎取200毫升,每日空腹分2次服。
治疗紫癜风
桑枝500g,益母草150g。上药以水5000毫升,慢火煎至1500毫升,去渣,入小铛内,熬成膏,每夜卧时,用温酒调服10g。
治疗风湿骨痛
桑枝60克,过江龙、东风桔、枸杞头各30克,水五碗,煎成一碗服
治疗先天性脑瘫
桑枝30克,桑叶20克,桑寄生30克,桑椹子50克,桑白皮15克,桑螵蛸20克,研细末,每次10克,每日2次,温水冲服。
治疗关节疼痛、皮肤瘙痒
酒制桑枝30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治疗中风
桑枝、当归各9克,海风藤6克,羌活、独活、秦艽各3克,乳香、木香各2.5克,川芎2克,桂心、甘草各1.5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使用注意
本草记载
1.《本草经疏》:脾胃虚寒作泄者勿服。
2.《本草省常》:多食致衄,孕妇忌之。
现代注意
1.脾胃虚寒便溏者禁服。
2.肝肾阴虚引起的腰膝酸软无力、虚劳骨痛者不宜使用。
3.痹痛由阴虚、血虚而致者不宜使用。
4.孕妇及月经量多者需慎用。
作者: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 赵曦 梅全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