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药品安全知识  > 安全用药常识  > 基本常识

《本草纲目》故事:枳壳理气宽中

发布日期:2025-08-28 来源:PSM志愿者 作者: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 庞彩霞 梁奇 梅全喜

枳壳理气宽中的故事

【时珍曰】杜壬方载:湖阳公主苦难产,有方士进瘦胎散方。用枳壳四两,甘草二两,为末。每服一钱,白汤点服。自五月后一日一服,至临月,不惟易产,仍无胎中恶病也。张洁古活法机要改以枳术丸日服,令胎瘦易生,谓之束胎丸。而寇宗奭衍义言,胎壮则子有力易生,令服枳壳药反致无力,兼子即气弱难养,所谓缩胎易产者,大不然也。以理思之,寇氏之说似觉为优。…震亨曰︰难产多见于郁闷安逸之人,富贵奉养之家。古方瘦胎饮,为湖阳公主作也。予妹苦于难产,其形肥而好坐,予思此与公主正相反也。彼奉养之人,其气必实,故耗其气使平则易产。今形肥则气虚,久坐则气不运,当补其母之气。以紫苏饮加补气药,与十数贴服之,遂快产。

 ——《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六卷枳壳“发明”

中文释义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收载的关于枳壳理气宽中、降气滑胎的故事:在《杜壬方》这本方书中收载有这件事:湖阳公主多次出现难产,一位民间医生献上了一首瘦胎散方。用枳壳四两,甘草二两,为末。每服一钱,白开水送服。自怀孕第五个月后一日服一剂,至临产月,不仅容易生产,而且不会出现其他孕期胎儿易出现的疾病。金元时期名医张洁古在《活法机要》中则改以枳术丸服用,使胎瘦易生,谓之束胎丸。而宋代医家寇宗奭在《本草衍义》中指出,胎壮则孩子有力容易生产,若让孕妇服枳壳之类的药物反而会导致产妇无力,同时还会使胎儿气弱难养,所以用瘦胎散来治疗难产,不一定有效。李时珍认为寇氏所说有道理。并列举了朱震亨的治疗其妹妹难产的用药情况来佐证。朱震亨指出:难产的情况大多出现在心情抑郁、生活安逸少动的以及生活富贵、享受优厚奉养的家庭中的产妇身上。古代瘦胎饮这个药方,是为湖阳公主研制的。我妹妹虽然也是深受难产之苦,但她体型肥胖又喜欢久坐,我考虑她这种情况与湖阳公主正好相反。像湖阳公主那样享受优厚奉养的人,他们气血必定充盛,所以消耗其体内充实的气,使其达到平和状态就容易生产。如今我妹妹体型肥胖但是属于气虚,久坐导致气运行不畅,应当为孕妇补气。我认为不能用瘦胎散,而是用紫苏饮加上补气的药物,给她服用了十几剂,随后顺利快速地产下胎儿。

名字由来

“枳”指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枳实即枳的干燥幼果,质地坚硬,具清香,味苦微酸,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其外形多为小型的果实,形态像小橘子。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提到“枳乃木名,从只,谐声也。实乃其子,故曰枳实。后人因小者性速,又呼老者为枳壳”。枳实、枳壳为常用的理气药。《本草纲目》喻枳实药性“冲墙倒壁,破气消积”,故“实”可喻其质硬力猛,更强化其破滞攻坚之力。“枳实小者名破胸槌,打积滞如槌破物,非大剂不用。”因其强烈的药性,民间又形象称之为“破胸槌”。而枳的果实近成熟后,果皮膨大而中空,即“枳壳”,“壳”一字则喻其空。北宋《开宝本草》首次明确区分枳实与枳壳的基源,载:“枳之小者为实,大者为壳,功用有别。”寇宗奭指出:“枳实、枳壳,一物也。小则其性酷而速,大则其性详而缓”,指出枳实小而性烈,破气消积;枳壳大而性缓,行滞宽中的特点。因其主要产于四川、江西和江苏等省,枳壳又被称为川枳壳、江枳壳、苏枳壳。可见,枳实和枳壳的命名与其形态、生长期、生长环境及功效等有密切关系。

药用历史

唐代《药性论》

载:“治遍身风疹,肌中如麻豆恶痒,主肠风痔疾,心腹结气,两胁胀虚,关膈拥塞。”

《日华子本草》

载:“健脾开胃,调五脏,下气,止呕逆,消痰。治反胃,霍乱泻痢,消食,破症结痃癖,五膈气,除风明目及肺气水肿,利大小肠,皮肤痒。痔肿可炙熨。”

宋代《开宝本草》

载:“主风痒麻痹,通利关节,劳气咳嗽,背膊闷倦,散留结、胸膈痰滞,逐水,消胀满、大肠风,安胃,止风痛。”

金代《珍珠囊》

载:“破气,泄肺中不利之气。”《医学启源》载:“破心下坚痞,利胸中气,化痰,消食。”

明代《本草纲目》

载:“治里急后重。”

《中国药典》2020版

载: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用于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脏器下垂。

道地产地

唐时枳实(壳)以金州和商州为道地,宋、元、明时期以商州(陕西商洛地区)为道地。清代枳实(壳)以江西为大宗产区,也以江西为道地产地。民国时期,川枳实、川枳壳开始成为主流。现代枳壳(实)于江西、四川、湖南、湖北、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均有分布,而品质以江西新干、樟树和重庆江津和綦江为最优。

枳实最早的产地记载见于《名医别录》,云:“生河内川泽(今河南省武陟县)。”《本草经集注》云:“今处处有,采破令干,用之除中核,微灸令香,亦如橘皮,以陈者为良。”

唐《千金翼方》提出“药出州土”,记载枳实出于商州(今陕西省商洛地区)和金州(今陕西安康县)的品质好,出于其他州土者,“不堪进御”。

宋《本草图经》载枳壳:“生商州川谷,今京西(河南洛阳、郑州一带)、江湖州郡(江州指的是江西省,湖州指的是浙江的湖州)皆有之,以商州者为佳。”《橘录》载:“近时难得枳实,人多植枸橘于篱落间。收其实。剖干之。以之和药。味与商州之枳几逼真矣。”

元代《本草元命苞》载:“枳壳,生商州川谷。枳实,生河内川泽,惟商州精好。”说明元代仍旧沿袭了宋代的观点,依然以商州为道地产地。

明代《本草品汇精要》载:枳壳“汝州、商州者为佳”。枳实“道地:成州、商州川谷”。《本草蒙筌》载:枳实“商州所生,似橘极小,择如鹅眼,色黑陈者良”。《本草乘雅半偈》曰:“江南虽有枳,不及江北者,气全而力厚也。”说明明代北方与南方皆产枳实(壳),但道地产地仍和唐、宋时期一样,以北方的商州为道地产地。

清《本草崇原》:“枳实出河内洛西及江湖州郡皆有,近时出于江西者为多”,此时以江西为大宗产区。《握灵本草》:“枳实出江北者良”,“枳壳出处同枳实”。《药性切用》提出“江枳壳”,以江西产地来命名枳壳药材,说明当时枳壳以江西为道地。清代演变成以江西为道地产地。

民国时期《增订伪药条辨》记载:“江西沙河出者,细皮肉厚而结,色白气清香而佳,龙虎山出者亦佳。四川出者,名川枳壳,色黄肉厚,味带酸,次之。江浙衢州出者,皮粗色黄,卷口心大肉薄,亦次。浙江黄埠出者,肉松而大,有灯盏之名,更次洋枳壳者,或即此也。”其中沙河为今九江市柴桑区,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境内。《药物学备考》记载:“枳壳产地:四川灌县、綦江,品类:有壳大、实中、鹅小之分”,其中灌县为今四川省都江堰市。进入民国时期,增加四川为道地产地。今天,枳壳以江西新干、樟树和重庆万县、江津和綦江产者质量为最优。

品种、鉴别及应用

关于“枳”的记载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周礼·考工记》:“橘逾淮北而为枳”。“枳实”首载于《神农本草经》,“枳壳”一词的记载则出现在南北朝《雷公炮炙论》:“枳壳炮炙当去瓤”。

来源

枳实和枳壳的基源变迁复杂,原植物来源最初以枸橘为主,宋朝时以枸橘与酸橙并存,最后酸橙发展为主流品种。2020版药典规定枳壳的原植物来源为酸橙及其栽培变种,在7月份果皮尚绿时采收的干燥未成熟果实。枳实则是酸橙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的较幼小的自落果实,一般在5-6月份收集。二者在采收时间上以及果实成熟程度均有差异,最终变化为不同药材,属于“同源异效”中药。

外观性状

枳壳(半熟果)

本品呈半球形,直径3-5 cm。外果皮棕褐色至褐色,有颗粒状突起,突起的顶端有凹点状油室,内面有瓢囊。质坚硬,不易折断,气清香,味苦、微酸。

枳实(幼果)

本品呈半球形或少数为球形,直径0.5-2.5 cm。外果皮黑绿色或棕褐色,密布颗粒状突起和皱纹,断面中果皮厚,瓢囊小。质坚硬,气清香,味苦、微酸。

性味与功效

枳壳

苦、酸、微寒、无毒,归脾、胃经。其性缓平和,可行气宽中、消除肿满、宽胸利膈、治疗胸胁痞闷,善理胸膈及腕腹气滞。

枳实

苦、寒、无毒,归脾、胃经。其性速峻烈,破气除痞、导滞通便、化痰除积、治疗结胸,善破肠胃痰食气滞。

临床应用

枳壳

适用于各种原因如情志不遂、饮食不慎、脾虚等引起的轻中度气机不畅(以胀满感为主);善治肝气郁结或胸膈气机不畅引起的胸闷、善太息、两胁胀痛不适;可通过行气宽中,促进脾胃运化功能。

枳实

治疗因饮食不节、湿热蕴结、寒热互结等导致的气机阻塞于中焦,出现脘腹胀满、疼痛拒按、痞塞不通、不欲饮食(以实胀为主);治疗气滞、实热型便秘;治疗痢疾初起或腹痛欲泻,泻下不畅,肛门重坠不适(里急后重);用于胸腹部痰浊或水饮内阻、气机郁结;用于内脏平滑肌松弛或中气下陷证。

食疗

枳壳食疗概述

营养成分

枳壳的主要成分包括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香豆素类及有机酸等,具有抗炎、抗氧化、促进肠胃蠕动等多种保健作用。挥发油中的柠檬烯成分,是枳壳特有香气的主要来源,其具有促进胃肠蠕动、理气消胀、抗菌的作用;黄酮类化合物如橙皮苷则具有强大的抗炎和抗氧化作用,有助于延缓衰老和保护心血管系统,同时还有祛痰平喘的作用;辛弗林等生物碱能兴奋子宫、增强心肌收缩力;有机酸则能调节机体代谢和有一定的调味作用。

古代应用

北宋陈直《养老奉亲书》载:“食治老人冷气心痛无时,往往发动,不能食。桃仁粥方:桃仁(二两,去皮尖,研)、粳米(四合,研),上以桃仁和米煮作粥,下空心食...方中亦可加枳壳末一分或陈皮一分,用之。”此为食治方中明确添加枳壳末(或陈皮)入粥,以辅助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缓解脘腹冷痛之证。明代宁源《食鉴本草》提到:“枳壳汤:治食积、脘痞。枳壳二钱,炒,水煎代茶,或加橘红一钱。”此方以炒枳壳单味或配伍他药水煎代茶饮用,主治食积不消、脘腹痞满。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转引《普济方》载:“枳壳煮鲤鱼:治气水鼓胀。鲤鱼一尾,枳壳三钱,入鱼腹煮食。”此法将枳壳纳入鱼腹同烹食用,取其行气利水、消胀除满之力,适用于气滞水停所致之臌胀。由此可见,枳壳自古以来就有在食疗中的应用。

枳壳食疗举例

在食疗中主要用于改善消化不良、脏器下垂、气滞腹胀等症状。

1. 升陷鹌鹑汤

材料:鹌鹑2只(去脏留胗),黄芪20 g,麸炒枳壳12 g、葛根15 g

做法:所有材料加适量水,炖1.5小时,饮汤食肉。

适用人群:适用于气虚型产后或术后轻度子宫脱垂。

2. 白及枳壳粥

材料:枳壳15 g,白及15 g,糯米100 g,大枣5枚,蜂蜜25 g

做法:先煎白及、枳壳,取汁去渣,再加入大枣、糯米、蜂蜜同煮至粥熟。每日3次,温热空腹食,30日为1疗程。

适用人群:适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疼痛、腹胀、或上消化道出血等。

3. 枳壳砂仁猪肚汤

材料:猪肚500 g(焯水切条或块),麸炒枳壳12 g,砂仁6 g(后下),陈皮5 g,生姜4片,料酒、盐适量

做法:先将猪肚、姜片、陈皮、枳壳、料酒放入锅中,加水约1.5 L,大火烧开撇沫,转小火炖约1.5-2小时至猪肚软烂。最后15分钟加入砂仁(敲碎)。加盐调味,喝汤食肉。

适用人群:适用于脾胃虚弱、气滞腹胀、慢性胃炎、食欲不振。

4. 枳壳鸡金粥

材料:枳壳粉3 g(过100目筛),鸡内金粉5 g,小米50 g,山药粉20 g

做法:小米煮至开花后,加入枳壳粉和鸡内金粉,关火焖5分钟即可。

适用人群:适用于小儿疳积、老人消化功能退化。

5. 佛手枳壳饮

材料:佛手片10 g,麸炒枳壳8 g,适量蜂蜜(或代糖)

做法:佛手片和枳壳放入茶壶或杯中,沸水冲泡,加盖焖15-20分钟。过滤后加入蜂蜜调味饮用。可反复冲泡至味淡。

适用人群:适用于肝胃气滞之胁肋胀痛、胸闷嗳气、情绪抑郁伴腹胀、不思饮食。

6. 荷叶枳壳茶

材料:干荷叶10 g(撕碎),麸炒枳壳6 g,干山楂片6 g

做法:所有材料加约800 ml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10-15分钟,代茶饮用。可续水。

适用人群:适用于痰湿内阻型肥胖、高血脂、脂肪肝早期辅助调理、口腻、身重困倦者,伴有轻微腹胀。

综合利用

枳壳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其综合利用体现在多个方面。不仅限于医药领域,还可以在农业、食品加工以及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发挥其独特的价值。

农业领域

枳本身可作绿化植物、防护林带,又称“铁篱笆”,以保护农田、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另外,枳壳提取物(微胶囊缓释剂)可用于蚜虫或红蜘蛛的防治以及抑制植物病毒,可降低农药的利用率;枳壳发酵后得到的多糖还可以作为饲料添加剂。

食品加工

枳壳含有丰富的精油,这些精油可用于调味品或者食品添加剂中,增添食物香气。此外,枳壳中的某些成分如膳食纤维、橙皮苷可被提取用于开发功能性食品。

环保与生态修复

改性枳壳生物炭的吸附性能较好,能用于重金属污染治理;枳壳渣作为原材料还可制成复合滤料用于水产养殖尾水处理系统。

化妆品行业

枳壳中的活性成分如多甲氧基黄酮、精油等可以被添加到护肤品中,因其抗氧化特性,能够帮助抵抗自由基对皮肤细胞的损害,从而达到美容养颜的效果。

功效及配伍应用

功效

枳壳苦、辛、酸、微寒,归脾、胃经。具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的功效,主要用于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脏器下垂等症状。

配伍应用

1. 枳壳与香附配伍

枳壳行气宽中消积作用,香附疏肝解郁止痛作用,二者配伍应用,对于肝胃气滞之胁腹胀痛、月经不调有很好的疏畅气血、调和肝胃的疗效,如功能性消化不良。

2. 枳壳与木香配伍

枳壳下气除痞导滞作用,木香行气调中止痛作用,二者配伍应用,对于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里急后重有很好的通调腑气、消积化滞的疗效,如细菌性痢疾。

3. 枳壳与厚朴配伍

枳壳有行气宽中、消胀除满作用,厚朴具燥湿散满、降逆平喘作用,二者配伍应用,对于食滞气结之脘腹胀满、呕逆便秘有很好的破气导滞、通降腑气的疗效,如急性胃肠炎。

4. 枳壳与桔梗配伍

枳壳理气宽胸消胀作用,桔梗宣肺祛痰利咽作用,二者配伍应用,对于肺气壅滞之胸闷咳喘、痰阻气逆有很好的升降气机、化痰宽胸的疗效,如慢性支气管炎。

5. 枳壳与薤白配伍

枳壳有破气消痞、宽胸利膈作用,薤白具通阳散结、行气止痛作用,二者配伍应用,对于痰浊闭阻之胸痹闷痛、喘息咳唾有很好的涤痰通阳、宣痹止痛的疗效,如冠心病心绞痛。

6. 枳壳与半夏配伍

枳壳有行气消痞、降逆止呕作用,半夏具燥湿化痰、散结消痞作用,二者配伍应用,对于痰气互结之胸脘痞闷、呕恶噎膈有很好的理气化痰、降逆开结的疗效,如胃食管反流病。

7. 枳壳与郁金配伍

枳壳破气散结宽胸作用,郁金活血行气解郁作用,二者配伍应用,对于气血瘀阻之胸痹刺痛、月经不调有很好的行滞通痹、活血止痛的疗效。

8. 枳壳与桂枝配伍

枳壳有理气宽胸、化痰通络作用,桂枝具温经通脉、助阳化气作用,二者配伍应用,对于寒凝气滞之胸痹冷痛、肢节痹痛有很好的散寒通阳、行滞止痛的疗效。

9. 枳壳与白术配伍

枳壳有破气消积、通降浊阴作用,白术具健脾升清、燥湿利水作用,二者配伍应用,对于脾虚气滞之食少脘胀、便溏结燥交替有很好的调和升降、运脾除满的疗效。

10. 枳壳与黄芪配伍

枳壳有破气消积、提升肌张力作用,黄芪具补气升阳、固脱托举作用,二者配伍应用,对于中气下陷之胃下垂、子宫脱垂有很好的升阳举陷、固本培元的疗效。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化学成分

枳壳的药效是多种活性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黄酮类化合物(橙皮苷、新橙皮苷等)构成了其“理气宽中”的最核心物质基础,挥发油如柠檬烯等显著促进胃肠动力,而生物碱如辛弗林、N-甲基酰胺等则贡献了重要的兴奋平滑肌(尤其是子宫)和心血管效应。这些成分共同解释了枳壳在调理气滞、消除胀满方面的传统功效及现代应用。

药理作用

1.调节胃肠功能

枳壳对胃肠动力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一方面,枳壳能激活肠神经细胞和间质细胞,促进胃排空;另一方面,还能阻断电压门控钙通道,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发挥缓解肠痉挛疼痛的作用。除此之外,研究表明枳壳中黄酮成分还能促进胆汁分泌、抑制胃酸生成。

2.抗氧化作用

枳壳富含类黄酮、橙皮苷等抗氧化成分,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缓氧化损伤,这有助于延缓衰老过程、减少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发生。

3.抗炎作用

枳壳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枳壳中的某些有效成分如陈皮素等能够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减少炎症反应。

4.调节血糖作用

枳壳中的成分可能具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研究表明,柚皮苷能够抑制α-葡萄糖苷酶,调节餐后血糖水平。

5.调节心血管与平滑肌作用

枳壳中辛弗林及橙皮苷等有效成分对血管平滑肌和子宫平滑肌具有调节作用,进而治疗产后子宫修复不全和改善微循环障碍。辛弗林能正性调节心脏肌力、激活α1受体,发挥升压效应。

6.抗肿瘤作用

体外实验显示枳壳提取物如川陈皮素、橘皮素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凋亡,提示枳壳可能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7.其他作用

此外,枳壳有改善代谢作用和神经保护作用,枳壳中的橘红素在阿尔茨海默病模型中表现出抑制Aβ沉积的作用,显著改善其认知障碍的症状。

民间验方

治疗寒凝气滞型胃胀(慢性胃炎)

枳壳30 g(捣碎),陈皮50 g,米糠500 g。炒热装布袋,熨烫脘腹部(温度≤50℃),每日2次。

治疗食积腹胀(功能性消化不良)

炒枳壳10 g ,焦山楂15 g,炒麦芽10 g。沸水闷泡15分钟,餐后温饮,每日1剂。

治疗老年痰喘(慢阻肺痰黏难咯)

枳壳120 g(姜汁炒),生姜汁50 ml,蜂蜜200 g。文火熬至拉丝,冷藏备用,每次10 g含服,每日3次。

治疗轻度胃下垂(钡餐造影Ⅰ度)

麸炒枳壳20 g,黄芪30 g,粳米100 g。先煎药材30分钟,取汁煮粥,晨起空腹食用,每周3次。

治疗直肠脱垂

生枳壳60 g,五倍子15 g。水煎浓缩至200 ml,趁热熏洗肛门,每日1次。

治疗寒湿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

枳壳、桂枝、艾叶各30 g,粗盐200 g。药材打粉,与粗盐混合装袋,微波加热至60℃外敷关节患处。

治疗压力性皮炎(臀部红斑)

生枳壳50 g ,苦参20 g,75 %酒精300 ml。浸泡7日过滤,棉签蘸涂患处。

改善油性皮肤粗大毛孔

炒枳壳30 g(研粉),绿豆粉50 g,蛋清适量。调糊敷面15分钟洗净。

使用注意

古代记载

1.《本草经疏》载:肺气虚弱者忌之;脾胃虚,中气不运而痰涌喘急者忌之;咳嗽不因于风寒入肺气壅者,服之反能作剧;咳嗽阴虚火炎者,服之立至危殆;一概胎前产后,咸不宜服。

2.《本草汇言》载:如肝肾阴亏,血损营虚,胁肋隐痛者,匆用也。下痢日久,中气虚陷,愈下愈坠、愈后重急迫者,勿用也。

3.《本草备要》载:孕妇及气虚人忌用。

现代使用注意

1. 脾胃虚弱者孕妇应谨慎使用。

2. 气虚、阴虚者忌用。

3. 应避免枳壳与抗凝药物或强心苷类药物同用。


作者: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 庞彩霞 梁奇 梅全喜


意见
反馈
返回
顶部

关于PSM | 联络我们 | 加入PSM志愿者 | 美国PSM | 印度PSM | 问题反馈

免责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686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9573号

技术支持:深圳瑞麦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