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魏消积治疟的故事
[时珍曰]阿魏消肉积,杀小虫,故能解毒辟邪,治疟、痢、疳、劳、尸注、冷痛诸证。按王璆百一选方云:夔州谭逵病疟半年。故人窦藏叟授方:用真阿魏、好丹砂各一两,研匀,米糊和,丸皂子大。每空心人参汤化服一丸,即愈。世人治疟,惟用常山、砒霜毒物,多有所损。此方平易,人所不知……疟、痢亦多起于积滞,故尔。
——《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四卷阿魏“发明”
中文释义
李时珍认为阿魏能消肉积、杀虫,故可解毒辟邪,主治疟疾、痢疾、疳积、劳损、尸注(类似结核病)、冷痛等病症。
据南宋医家王璆于宋庆元二年(1196年)编撰的综合性医方著作《是斋百一选方》中记载:
夔州(今重庆奉节)有一个叫谭逵人患疟疾半年多时间,求医于四方,皆无明显疗效,十分痛苦。一次旧日老友窦藏叟来家里拜访,看到谭逵的病情便传授一方给他试用:即取真阿魏、优质丹砂各一两,研细后以米糊调和,制成皂角子大小的药丸。每次疟疾发作时,便在空腹时用人参汤送服一丸,疟疾立即痊愈,用药几次后疟疾就没有再发了,效果显著。
当时世人治疗疟疾多使用常山、砒霜等有毒药物,虽有效但易损伤正气。此方药性平和却鲜为人知。疟疾、痢疾等疾病多因积滞所致,阿魏能消积、杀虫,故用于治疗疟疾有效。
阿魏得名
阿魏为伞形科植物新疆阿魏和阜康阿魏的树脂,其别名有形虞、形具、兴渠、薰渠、阿虞、哈昔泥等。其英文名为 asafoetida,即是assa(波斯语树脂之意)+foetida(拉丁语恶臭之意),意思是具有恶臭气味的树脂。《本草纲目》中记载:“夷人自称曰阿,此物极臭,阿之所畏也”,其名源于西域民族(夷人)的自称“阿”与对其强烈臭味的畏惧。阿魏别名多为其他语言如梵语、波斯语等的音译,唐《酉阳杂俎》载“迦阇那国呼为形虞”;《宋高僧传》载“关于兴渠,梵语稍讹正云形具,余国皆不见,回至于阗方得见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释名:“夷人自称曰阿,此物极臭,阿之所畏也。……薰渠即是阿魏取根汁暴之如膠或截根日晒并极臭”,所提及的兴渠、形具、形虞、薰渠均为梵语“hingu”的音译。此外在唐《酉阳杂俎》中提到:“……波斯国呼为阿虞截”,阿虞截即是波斯语“anguzad”的对音。可见阿魏的名称及各种别称的得名是与其特殊的气味以及国外中亚及西亚国家古语言对其名称的音译,也表明其早期是依赖进口的药材。
药用历史
最早记载见于唐《新修本草》
阿魏作为外来药物,其最早记载见于唐《新修本草》,载:“主杀诸小虫,去臭气,破症积,下恶气,除邪鬼蛊毒”。
《海药本草》对其有最详细的记载:“其味辛、温。善主于风邪鬼注,并心腹中冷服饵”。
五代时期的《日华子本草》
载:“治传尸,破症癖,冷气,辟温,治疟,兼主霍乱心腹痛,肾气,温瘴,御一切蕈菜毒。”
明《本草纲目》
载:消肉积,杀小虫,故能解毒辟邪,治疟、痢、疳、劳、尸注、冷痛诸症。《本草通玄》载:“截疟,止痢,解毒,止臭。”
清《本草新编》
载:“乃消毒攻邪之物,宜于外治,而不宜于内治者也”。清《本草便读》载:“阿魏可以解蕈菜、自死牛马肉之毒。”
现代《中国药典》(2025年版)
载:消积,化癥,散痞,杀虫。用于肉食积滞,瘀血癥瘕,腹中痞块,虫积腹痛。
阿魏的品种
唐代《新修本草》描述阿魏“生西蕃及昆仑,苗、叶、根、茎酷似白芷”,归于草部,说明记载中的阿魏苗、叶、根、茎的形态与白芷非常相似,而白芷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宋代《证类本草》云:“阿魏木,生波斯国,呼为阿虞。木长八、九尺,皮色青黄。三月生叶,似鼠耳,无花实。断其枝,汁出如饴,久乃坚凝,名阿魏”。《中国药典》2025年版中记载阿魏是伞形科阿魏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与最早的《新修本草》中记载的有关原植物描述基本一致。而《中国药典》中收录的阿魏的采收方式“春末夏初盛花期至初果期,分次由茎上部往下斜割,收集渗出的乳状树脂,阴干”,也与《证类本草》中记载的“断其枝,汁出如饴,久乃坚凝,名阿魏”大体相符。由此可知,古时进口的阿魏品种和今天所用的国产阿魏品种皆为伞形科阿魏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但具体的品种可能会有所不同。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将阿魏由草部移入木部。虽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根据阿魏形态的高矮将阿魏分为草本和木本2种,但是其实他们均为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清朝时期《本草便读》中阿魏的附图与民国时期《中国植物图鉴》中阿魏的附图一致,后者记载阿魏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植物学名为 F.assa-foetida L.。自197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开始,所规定的阿魏来源于伞形科阿魏属新疆阿魏与阜康阿魏两种,系为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新疆所发现的新品种。目前阿魏属植物在我国分布有25种,据本草所言其中能做药用且具臭气的树脂仅5种,均分布于新疆,分别是大果阿魏、新疆阿魏、阜康阿魏、臭阿魏、圆锥茎阿魏。综合而言,最初唐朝由波斯传入的阿魏应为 Ferula assa-foetida L.。而后随着更多的品种被发现,阿魏原植物逐渐演变为 Ferula assa-foetida L.及其同属可渗出具有特殊葱蒜样臭味树脂的植物。
道地产地
阿魏原产伊朗,我国药用阿魏几千年以来一直依赖中亚地区如伊朗、阿富汗等国进口,唐《新修本草》载:“阿魏生西番及昆仑。”西番与昆仑均为中国西域一带。唐《酉阳杂俎》中最早出现关于阿魏产地的准确记载,“……出波斯国”,明《药性要略大全》亦载,“因为奇物,乃波斯国树脂也”,可见波斯是古本草中所记载阿魏的主要产地。此外亦有记载印度一带为阿魏产区,如唐《大唐西域记∙漕矩咤国》记载,“草木扶疏,花果茂盛,宜郁金香,出兴瞿草,草生罗摩印度川”。兴瞿即是阿魏梵语音译。《隋书∙西域列传∙漕国∙物产》记载,“多石蜜、半蜜、黑盐、阿魏药、白附子”,此两处所提及漕矩咤国均位于印度半岛南部。《异域采风记》称“阿魏只出现在波斯,哈烈是有名的产地,很可能是现今唯一出产阿魏的中心地区,由此地运送到印度”。可见,本草中所称印度所产阿魏极有可能亦为波斯所进口,《药材学》中亦给出佐证,“阿魏草,主产于伊朗、阿富汗等地,由孟买集散,经香港输入”。可见古代阿魏的产地主要在波斯地区。
直至上世纪新疆阿魏、阜康阿魏被发现,不再依赖进口,且新疆阿魏、阜康阿魏成为我国的特有品种,只分布于新疆伊犁、阜康地区。唐《元和郡县图志》土贡篇载“陇右道庭州贡赋阿魏”,庭州即唐朝政府于新疆设立的三州之一。《新唐书》载:“北庭都护府土贡:阴牙角、速霍角、阿魏截根”,北庭都护府府衙即在今新疆吉木萨尔。《中国植物志》指明新疆阿魏与阿魏属于同类,在新疆民间“阿魏根也可用作阿魏树脂的代用品,内服同样有效。”与《新唐书》中的土贡“阿魏截根”对应。清《冷庐医话》称“余有友人贻以塔尔巴哈台阿魏精,其色黑中带黄,并不甚臭,舐之气味极清,不作恶心,乃知真品”,塔尔巴哈台即塔城,此处记载明确指出新疆阿魏亦是真品阿魏。可见新疆所产阿魏在我国应用由来已久,自唐开始已有记载。所以,现今阿魏的产地主要是新疆。
混淆品及鉴别
《本草纲目》中记载,谚云“黄芩无假,阿魏无真”,这说明阿魏真品少、伪品多。一是因为阿魏来自海外,太稀罕;二是因为树脂类药材容易掺假,自古就有人以假乱真,应注意区分。
正品特征
现时国内正品阿魏为伞形科植物新疆阿魏或阜康阿魏的树脂。本品呈不规则的块状和脂膏状,颜色深浅不一,表面蜡黄色至棕黄色,块状者体轻,质地似蜡,断面稍有孔隙;新鲜切面颜色较浅,放置后色渐深,脂膏状者黏稠,灰白色,具强烈而持久的蒜样特异臭气,味辛辣,嚼之有灼烧感。
伪品特征
阿魏伪品常用葱属植物的鳞茎加工仿制,外观呈不规则块状或颗粒状,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略具光泽,断面不具有正品的特征;质地较疏松,手碾之易碎;不具有正品特殊的蒜臭气,闻之仅具有葱蒜气味,但不强烈。此外,次品阿魏经常会加入大量淀粉,在理化鉴别时加入稀碘液呈现蓝紫色;用显微镜观察时,也能检出大量淀粉粒的存在,而正品阿魏中并不含有淀粉粒,真品阿魏加水研磨后,是白色乳状液体。市场上的伪品阿魏也常掺入泥沙,在加水研磨后出现土黄色浑浊液体,并含有不溶性沙粒状沉淀物。
功效与配伍应用
功效
阿魏味苦、辛,性温。归脾、胃经,功能主治为消积,化癥,散痞,杀虫,用于肉食积滞,瘀血癥瘕,腹中痞块,虫积腹痛。
配伍应用
1. 阿魏配槟榔
阿魏善消肉积,槟榔擅杀虫行气,两药合用,共奏消积杀虫、行气止痛之功,可治疗肉食积滞、虫积腹痛,适用于脘腹胀满、结块疼痛等症状。
2. 阿魏配莪术
二药性味归经皆同,均为苦泄辛散温通之品,既能消积化瘀,又能行气止痛,二者配伍可增强破血消癥、行气散结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气滞血瘀所致的癥瘕积聚、腹中痞块等病症。
3. 阿魏配白芥子
阿魏化癥散痞,白芥子通络散结,二者相配可治疗腹中痞块、瘀血癥瘕,有助于消散结块、缓解疼痛。
4. 阿魏配山楂
阿魏消食化滞,山楂消食化积,尤其对油腻肉食积滞效果显著,二者合用可增强消食导滞作用,适用于饮食积滞、消化不良、脘腹胀满等症状。
5. 阿魏配牵牛子
阿魏消食化滞,牵牛子泻下逐水,与阿魏配伍可增强消食导滞作用,适用于小儿食积、消化不良等症。
6.阿魏配吴茱萸、小茴香:
三药合用可温通经络、散寒止痛,适用于寒疝腹痛、胃寒疼痛等。
7.阿魏配黄连、连翘:
黄连清热燥湿,连翘解毒散结,与阿魏的化癥散结作用相结合,用以治疗痢疾等病症,可增强治疗效果。
食疗应用
古代记载
阿魏除了治病,在古代也会用来食用和养生,明代《医便》记载的黄鸡粥中就是用了阿魏一药,是古代一个比较有名的药膳食疗方:“黄母鸡1只(初生一次蛋者佳,杀,去毛肠杂),肉苁蓉(酒浸1宿,去皱皮并内白心,切片晒干)1两,生薯蒜1两,阿魏少许,粳米3合。上先将鸡煮烂,去筋骨,取汁,下米及鸡肉并苁蓉等5样,煮熟,下盐空心食之。益下元、壮气海。主老人五劳七伤,及男妇老少补益”。
现代食疗
阿魏山楂茶
阿魏1克、山楂片9克,放入2000毫升水中,煮沸代茶饮,蜂蜜适量调味,有活血化瘀、收敛止泻、驱虫止痛、消食化积、化癥散痞作用。
阿魏消食散
阿魏1.5g、炒面10g。将阿魏拌于炒面粉之内, 用温开水送服,主治积食脘腹胀痛。
阿魏酸奶
取阿魏草粉末混进酸奶,酸甜味能中和阿魏草的独特气息,有养胃作用。
阿魏茶
取阿魏草枝叶部分泡于开水中,当茶饮可以强化身体机能,补充微量元素。
八儿不汤
羊肉500g,草果五个,胡豆250g,萝卜2个,藏红花3g,姜黄6g,胡椒6g,阿魏1.5g,羊肉切小块,萝卜切小块,炖熟,草果、胡豆一同熬成汤,滤净,汤内下羊肉、萝卜、藏红花、姜黄、胡椒、阿魏,加入芫荽叶、盐,调和匀,拌饭食之。脾胃虚寒、嗳气呃逆之人适用。
阿魏柠檬汁
将阿魏草汁和柠檬汁混合,加热好之后,用一根棉签,蘸一点混合液,点在牙痛的位置,立刻就能感觉到疼痛得以缓解,并能保持效果几个小时。
综合利用
1.调味剂
由于阿魏气味特殊,在印度、伊朗等国家的烹饪中被用作调味料,特别是在素食料理中,它能模拟洋葱和大蒜的风味,阿魏的叶茎部分因其特有的“洋葱样”味道也深受大厨们的喜爱,可为鱼类、鸡肉、牛羊肉的烹制增加特有的风味。在伊朗,阿魏的嫩根、叶柄、叶片、花序、果实均可食用,或作为调味料。
2. 天然防腐剂
阿魏油可被用于食品的天然防腐。研究表明,阿魏油树脂中的活性成分能够抑制多种食源性致病菌,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从而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3. 化妆品领域
阿魏酸能有效对抗紫外线辐射,还能抑制酪氨酸酶和黑素素细胞的活性,有抗皱、抗衰、抗氧化和美白等功效。
4. 食品抗氧化剂
阿魏酸和多酚类化合物能够有效清除自由基,减少食品在存储过程中因氧化而变质。因此,它常被添加到食用油、肉类制品和烘焙食品中,以提高食品的稳定性。
5. 制作防蚊香囊
将阿魏、艾叶、薄荷(比例1:3:2)制作成香囊可以防蚊虫。
6. 钓鱼饵料
将阿魏研磨成粉末或将阿魏用曲酒泡制成阿魏酒后添加到饵料中作钓,还可以与粮食混合,如与白酒、大米、小米等制成酒米或者与玉米面、麦面、黄豆面混合成窝窝头作为饵料。
7. 阿魏美食
在新疆有“阿魏饺子”、“幸福的烤包子”和“阿魏烤羊排”等,阿勒泰有名的一道特色菜就是阿魏蘑菇炖咸水湖鱼,阿魏蘑菇是一类寄生或腐生在伞形科植物阿魏根茎上的侧耳属真菌,其具有很高的食药用价值。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化学成分
主要包括香豆素类、倍半萜类、含硫类化合物、酚酸类成分以及树脂及树胶成分等。
药理作用
抗肿瘤
阿魏不同极性部位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产生增殖抑制作用,倍半萜香豆素可选择性地降低乳腺癌MCF-7细胞株的活力。
抗溃疡
阿魏石油醚提取物具有提高胃黏膜的抗氧化能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加快胃黏膜的增殖与修复。
抑菌
阿魏属植物挥发油对芽孢杆菌、克雷伯杆菌、痢疾志贺氏菌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等菌株均表现抑菌活性,可作为食品和制药行业天然来源的香料和防腐剂。
改善坐骨神经损伤
神经损伤的小鼠模型服用阿魏后,有助于坐骨神经损伤后感觉和运动功能的恢复。
美白作用
阿魏酸有抗氧化和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作用,可以减少细胞中黑色素的生成,从而美白皮肤。
民间验方
1.治疗腹泻
阿魏30克,水飞雄黄10克,黄蜡60克,先将黄蜡烊化,加入阿魏及雄黄粉搅匀,然后放入石臼中捣极融,捻为丸,如梧子大,成人每服3-5粒,幼儿1-2粒(切碎吞),每日2次,食前开水送下。
2.治疗胃痉挛
防己6克,阿魏3克,芦荟31克,荜苃3克,胡椒3克,红糖12克,将上药共研为细末,混匀备用,每次3次,每次1.5克,白酒送服。
3.治疗肝硬化
真阿魏30克、巴豆21粒去皮、血竭30克、天竺黄15克、麝香1克,除麝香外,余4味置石臼中研细,每日午前任选两个时辰(凌晨1—12点),将药粉用人乳调和,置生白布一尺见方,将麝香撒其上,将肝区用鲜姜切片外涂,贴其上,一贴可用7天,可以连用7贴。
4.治疗小儿疳积
红花、栀子、飞箩面各15克,阿魏10克,葱白6寸,蜂蜜45克,麝香0.3克,将前三味药研为细末再与飞箩面混合,另将葱白切碎加入蜂蜜和药面调成膏,将此膏分作两份加上麝香,贴于脐部,六天后再换另一贴。
5.治疟疾
胭脂、阿魏各一大豆许,同研,以大蒜肉研和为膏,用大核桃一枚,劈开去仁,取一片以药膏子填在核内,疟发时,用药核桃覆在手虎口上,男左女右,令药着肉,以绯帛系定,经宿乃去。
6.治牙痛
阿魏、臭豆各一分。上药同研如粉,以面糊和丸,如绿豆大,每用一丸,绵裹,随患处左右插在耳门内。
7.治疗消化不良
将阿魏1份、焦山楂2份,混合打成粗粉贴在肚脐正上方4寸中脘穴的位置,每天1次。
使用注意
古代本草记载
①《本草经疏》载:脾胃虚弱之人,虽有痞块坚积,不可轻用。
②《医林纂要》载:多服耗气昏目。
③《本草求真》载:胃虚食少人得之,入口便大吐逆,遂致夺食泄泻,因而羸瘦怯弱。
现代使用注意
① 孕妇禁用。
② 脾胃虚弱者忌用。
③ 皮肤破损处禁外用。
作者: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 王银 梅全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