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药品安全知识  > 安全用药常识  > 基本常识

《本草纲目》故事:车前子渗湿止泻

发布日期:2025-08-14 来源:PSM志愿者 作者: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陈妙君 梅全喜

车前子渗湿止泻的故事

时珍曰:欧阳公常得暴下病,国医不能治。夫人买市人药一帖,进之而愈。力叩其方,则车前子一味为末,米饮服二钱匕。云此药利水道而不动气,水道利则清浊分,而谷藏自止矣。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六卷车前“发明”

关于车前子渗湿止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我国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由于饮食不当,患了腹泻,请遍了京城名医,不见好转,名医们束手无策,纷纷告退。 一日,欧阳修之妻听说京城中来了位江湖郎中,颇有名气。其妻建议欧阳修去看一下,欧阳修因不信任江湖郎中,拒绝妻子的要求,其妻无奈,叫仆人去郎中处买回一付专治腹泻的药,谎称是太医所开。欧阳修服药后,小便增多,次日,腹泻停止。欧阳修大喜,得知真相,即命仆人上街请来郎中,以上宾之礼相待,并问:“先生用何妙方?治愈老夫顽疾。”那郎中答道:“不瞒相公,仅一味药——车前子研末,用米汤送服而已。”欧阳修暗自称奇。那郎中又言:“此药利水道而不动气,水道利则清浊分。相公因湿盛引起的水泄,用车前子引导水湿从小便排出,而达到止泻的目的,此即‘分利’止泻法也。”欧阳修听后,恍然大悟,重金相酬。

车前子的得名

关于车前名称的由来,早在《诗经》中称为“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而《尔雅》记载:“芣苢,马舄。马舄,车前。”即认为“芣苢”“马舄”均指车前。三国《韩诗传》载:“直曰车前,瞿曰芣苢,盖生于两傍,谓之瞿。芣从草从不,苢不草从㠯,妇人乐有子,或不或㠯,按草最易生,然他草所在或无,唯车前、苍耳所至有之,故芣苢、卷耳之诗正言此二物。”陆机《疏》云:“此草好生道边及牛马迹中,故有车前、当道,马舄、牛遗之名。舄,足履也。幽州人谓之牛舌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 “岛,足履也,蛤蟆喜藏伏于下,故江东称为蛤蟆衣。”可见,古代文献不仅记载了车前有“芣苢”“马舄”“陵舄”“虾蟆衣”等名称,这些别名反映了车前的生长环境,因为生长在人们的活动范围内而被人们认识和熟悉。车前也因好生于道旁而得名。关于车前子之别名,《神仙服食经》曰:“车前实,雷之精也。服之形化。八月彩地衣。地衣者,车前实也。”车前实为车前子。《履巉岩本草》载“虾蟆衣子”,《青海药材》载“猪耳朵穗子”,《中药材手册》载“凤眼前仁”。

药用历史

东汉《神农本草经》

车前子作药用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记载“主气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湿痹。久服轻身耐老。一名当道,生平泽。”

南北朝《名医别录》

记载“车前子:味咸,无毒,主男子伤中,女子淋沥,不欲食,养肺,强阴,益精,令人有子,明目,治赤痛。”

唐代《药性论》

记载“能去风毒,肝中风热,毒风冲眼目,赤痛障翳,脑痛泪出,去心胸烦热。”

明代《本草纲目》

记载“气味甘、寒、无毒。主治气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湿痹。久服轻身耐老。男子伤中,女子淋沥不欲食,养肺强阴益精,令人有子,明目治赤痛。去风毒,肝中风热,毒风中眼,赤痛障翳,脑痛泪出,压丹石毒,去心胸烦热。养肝,治妇人难产,导小肠热,止暑湿泻痢。”

清代《得配本草》

记载“甘、微咸,寒。入足太阳经气分。利水道,除湿热,去胸痹,疗翳障。清肺肝之风热,通尿管之涩痛。”

《中国药典》(2020年版)

记载“性味甘,寒。归肝、肾、肺、小肠经。清热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祛痰。用于热淋涩痛,水肿胀满,暑湿泄泻,目赤肿痛,痰热咳嗽。”

车前子道地产地

历代本草著作对车前子的产地多有记载。 

南北朝及以前

东汉《神农本草经》曰:“生平泽 。”

郭璞云:“今车前草,大叶长穗,好生道边,江东(今浙江省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江苏、安徽的部分地区)呼为虾蟆衣”。

陆玑《诗疏》云:“此草好生道边及牛马迹中。”根据文中描述可知车前生长环境为路旁、河滩、沼泽及牛马活动之地 。

《名医别录》载:“生真定丘陵阪道中。”书中首次对车前子的产地进行了记载。“真定”即现今石家庄市正定县。

唐宋时期

唐代《新修本草》中记载车前子“今出开州(今重庆市开州区)者为最。”指明当时道地产区是今重庆开州附近。

宋代苏颂的《本草图经》中记载“今江湖(今长江流域)、淮甸(今安徽、河南、江苏境内的淮河流城)、近京(今河南开封)、北地(今甘肃庆阳及陕西旬邑、彬县地区)处处有之。人家园圃中或种之,蜀中(今四川成都平原一带)尤尚。”可见这一时期车前子产地分布非常广泛。

明代

明代的《救荒本草》车前“生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及真定平泽,今处处有之”的记载。民国时期,《增订伪药条辨》与《药物出产辨》均记载江西吉安为车前子的道地产区,并且在四川、陕西西南部及江南地区产出的车前子品质也很优良。

现代

如今,大粒车前子主产区江西、四川、河南、山东、甘肃、宁夏等地。江西省作为我国车前子的主要产区之一,其产量约占据全国的70%,种植以“公司加农户”的方式为主。小粒车前子主产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江苏、河北等地。

车前子及混淆品鉴别

车前子性状鉴别

车前子来源为车前科植物车前或平车前的干燥成熟种子。前者习称“大粒车前子”,后者习称“小粒车前子”。市场上常见的车前子的伪品有荆芥子和党参子,茺蔚子,青葙子。

正品车前子性状

大粒车前子

呈椭圆形、不规则长圆形或三角状长圆形,略扁,长约1~2mm、宽约1mm。表面棕黑色至棕色,略粗糙不平,放大镜下可见背面微隆起,腹面略平坦,中央或一端有灰白色凹陷的点状种脐,切面可见乳白色的胚乳及胚。种子水浸后有黏性,手捻有润滑感。气微,嚼之稍有黏性。

小粒车前子

呈扁的长椭圆形,少数呈类三角形,长约1mm、宽约0.8mm。表面黑棕色或棕色,背面略隆起,腹面较平坦,中央有明显的白色凹点状种脐。

常见伪品

荆芥子

荆芥子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成熟种子,呈卵圆形、三棱形,长约2mm,宽约1mm,表面棕色至棕黑色,略光滑,一端有黄白色果柄痕,质极脆,嚼之有薄荷香气,味淡,水泡后无黏性,手捻无润滑感。

党参子

党参子为桔梗科植物党参的种子,种子卵形细小,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光泽,无小白点,水浸后无黏性,无芳香气味。

茺蔚子

为唇形科益母草的干燥成熟果实。种子呈三棱形,长2~3mm、宽1.5mm,表面灰棕色至灰褐色,有深色斑点,一端稍宽,平截状,另端渐窄而钝尖,果皮薄,子叶类白色,富油性,气微,味苦。

青葙子

为苋科植物青葙的干燥成熟种子。呈扁圆形,少数呈圆肾形,直径约1~1.5mm,表面黑色或红黑色,光亮,中间微隆起,侧边凹窝处有种脐,种皮薄而脆,纵切面胚弯曲成环状,子叶2片及胚根均明显,位于胚乳的外围。横切面子叶及胚根位于种子的两侧边,气微,味淡。

现代食疗应用

车前子自古就被人用于食疗,《本草纲目》中记载;“车前子五合,绵裹煮汁,入青粱四合,煮粥食。常服明目。”由此可见,车前子在古时候就有食疗的应用。

1. 车前子茶:

车前子10g、红茶3g,用沸水冲泡浓汁,加盖闷10分钟即可,分2次趁温当茶饮用,每日1~2剂,具有健脾利水、化湿止泻的功效。

2. 车前子粥:

车前子20g,粳米100g,先将车前子放入纱布袋,加水煎煮,取汁,再将梗米放入车前子药汁内,同煮为粥,随时食用,具有祛痰止咳的功效。

3. 车前子山药粥:

车前子10g,山药30g(研粉),粳米50g,先将车前子装袋内,加水煎煮30分钟,取出布袋弃去,药液中加入粳米煮粥,沸后加入山药粉,煮成稠粥,每日3餐,连续服用,有通利小便、实大便的功效,适宜于大便久不成形者的食疗食用。

4. 车前子煮蛋:

车前子25克,鸡蛋数个,先把车前子清洗干净,用布包入沙锅内,煎煮取汁,将洗干净的鸡蛋放入煮好的车前子汁中煮熟,然后在吃鸡蛋的同时,将车前子水喝掉,具有明目的功效。

5. 车前子茯苓粥:

车前子30克(纱布包),茯苓粉30克,大米60克,白糖适量。先将车前子加水300毫升,煎半小时取出,加大米和茯苓粉共煮粥,加白糖,每日2次,对于湿气重的妇科疾病有改善的作用。

综合利用

车前子除了有药用功效外,其提取物在众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工业制造方面

车前子提取物可作为增稠剂,用于涂料生产,能有效改善涂料的黏稠度,让涂抹更加均匀,提升产品施工效果。

在化妆品领域

车前子提取物常被添加到护肤品中,凭借其特殊性质,可增强产品的保湿性能,帮助肌肤锁住水分,让肌肤长时间保持水润状态。

在食品加工行业

车前子纤维可当作膳食纤维补充剂,添加于面包、饼干等食品,调整食品质地,丰富口感,满足消费者对健康与美味兼具食品的追求。

在保健品领域

利用车前子药食同源的功效,生产了千余种保健食品,投入市场后颇受消费者青睐。欧车前亲水类黏胶是从车前子外壳中提取的天然水溶性纤维,具有亲水性和膨胀性,口服后可以使粪便的水分及体积增加,软化粪便,促进粪便通过肠道,是一种理想的容积性泻药。

在畜牧业中

将车前草和车前子经过洗净、晒干、粉碎等处理,拌入到饲料中。喂养鸡、猪、牛、鱼,车前子多糖可用于鸡、猪、牛、鱼的消炎、抗菌、提高免疫力等。

其他应用

车前子是世界性天然药物,国外用其作为引产药物,还作为避孕药的载体。

车前子功效与配伍应用

功效主治

车前子味甘,性寒。归肝、肾、肺、小肠经。功能主治是清热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祛痰。车前子对湿热下注而致热淋涩痛尤为适宜;利尿,能治疗水肿胀满;归小肠经,能治湿盛在大肠而致小便不利的暑湿泄泻;入肝走肾,清肝而明目,可治目赤肿痛;入肺经,清肺热,化痰浊,止咳,可治痰热咳嗽。

配伍应用

车前子在临床上有很多配伍应用,常见的配伍有:

配伍鱼腥草、苦杏仁

车前子清肺化痰止咳,鱼腥草清泄肺热,苦杏仁止咳平喘,三药合用,共奏清肺化痰、止咳平喘之效,用于治慢性气管炎。

配伍附子、肉桂

车前子利尿通淋,附子峻补元阳,肉桂补火助阳,三药合用,共奏温补肾阳,化气行水之效,用于治疗慢性肾炎。

配伍青葙子

车前子清肝利湿、青箱子清热解毒,二者配伍,清肝解毒利湿,车前子配伍青葙子水煎外洗治疗小儿阴茎疼痛。

配伍泽泻

车前子利尿通淋,泽泻渗湿泄热,两药配伍,加强利水消肿泄热的作用,治疗急性肾炎。

配伍决明子

二者均可清肝明目,配伍后其作用增强,用于肝经热盛,目赤涩痛。

配伍苍术

车前子甘寒利尿通淋,苍术苦温燥湿健脾,二药配伍,增强燥湿利湿之功,用于湿邪下注之泄泻及带下。

配伍栀子

车前子利尿通淋,栀子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二药配伍,增强清热通淋,止血之功,用于热淋,血淋涩痛。

配伍白术

车前子利水渗湿,白术健脾利湿,二药配伍,利水消肿止泻,用于脾虚湿盛水肿,小便不利,泄泻。

配伍香薷

车前子渗湿止泻,香薷解表化湿和中,二药配伍后,外散风寒,内化湿浊,用于暑湿泄泻。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化学成分

车前子的化学成分包括环烯醚萜类,挥发油,黄酮类,苯乙醇苷类和多糖。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车前属植物中,是车前子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其中毛蕊花糖苷被2020版《中国药典》作为车前子的质量控制指标,规定车前子中毛蕊花糖苷不得少于0.40%。

药理作用

近年来,不少研究学者对车前子的现代药理功效也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有以下药理作用:

利尿作用

有研究表明,车前子主要是影响肾脏的钠离子转运和氯离子转运以及水通道蛋白而发挥利尿作用。通过比较车前子和车前草的利尿作用,得出在相同浓度下车前子利尿作用较车前草强,车前子的利尿有效部位是乙醇提取物。

降血脂、降血糖作用

研究发现不同剂量的车前子对高血脂症有显著性抑制作用,可降低大鼠血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脂质过氧化物(MDA)含量。经研究表明,车前子胶(车前子多糖)对肾上腺素所致的糖尿病血糖有拮抗作用。故车前子在治疗高脂血症、糖尿病方面有一定药理活性。

抗炎作用

研究发现高、中、低浓度的车前子多糖对二甲苯导致的早、中、晚期小鼠炎症模型均有疗效,可显著减少渗出液中肿瘤坏死因子和血清中丙二醛的含量。在研究车前子抗炎作用机制时发现桃叶珊瑚苷在车前子水提液中具有抗炎作用。

促排便作用

研究表明多糖是车前子致泻的主要成分,通过比较不同车前子炮制品对慢性便秘的治疗效果,认为车前子生粉入药效果最佳。

明目作用

车前子可用于防治白内障,氧化损伤是其发病的重要机制,可明显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氧化损伤及凋亡,减轻晶状体的混浊;其醇提物也可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防治。

免疫调节作用

车前子多糖可调节机体免疫系统,是车前子发挥免疫调节功能的有效成分之一。有研究发现,车前子多糖能够促进免疫抑制小鼠腹腔淋巴细胞的转化,且巨噬细胞吞噬活性得到增强,从而起到免疫调节的作用。

其他作用

研究表明低剂量的车前子苷具有显著的祛痰镇咳作用。此外,车前子多糖具有抗衰老作用,可以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5%车前子液注入家兔膝关节腔内,有促使家兔关节囊膜结缔组织增生作用。

民间验方

车前子明间验方较多,建议在医师指导下应用。

治水泻不止

车前子炒为末,米饮调3克服。

治腹泻

车前子、木瓜、五味子各等分。共为细末。每次3~4克,每日3次,水煎服。

治诸淋小便痛不可忍

车前子15克,淡竹叶、荆芥穗、赤茯苓、灯心各7.5克,分作2剂,用水煎取汁,任意服。

治小便灼热不通

车前子30克,川黄柏15克,芍药6克,甘草3克,水煎徐徐服。

治前列腺炎

车前子、黄芪、莱菔子各20克,虎杖、黄柏各15克,地龙、炮甲、牛膝各12克,甘草3克,木通8克,水煎服,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治小便赤涩,或癃闭不通,及热淋血淋

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500克,上为散,每服10克,水一盏,入灯心草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

治疗急性肾炎

车前子30g,党参15g,黄芪30g,金银花30 g,泽泻15g,白茅根90g,甘草3g,水煎服,每日一剂。

治输尿管结石

车前子30g,木通10g,金钱草30 g,瞿麦15g,萹蓄15g,石韦0g,滑石20g,海金沙15g,生甘草3g,冬葵子15g,川牛膝15g,鸡内金15g,延胡索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治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

将车前子炒焦研碎,温水送服,4~12个月小儿每次0.5克,1~2岁小儿每次1克,每日3~4次。

治小儿肺炎咳嗽

车前子15g、桔梗8g、陈皮7g、杏仁8g、荆芥8g、侧柏叶10g、甘草3g,水煎服,每日一剂。

使用注意

本草记载

1.明代《本草汇言》载“性寒,善走下窍,若内伤劳倦,阳气下陷之病,皆不当用 ,肾气虚寒者,尤宜忌之。”

2.明代《神农本草经疏》载:“车前子性走下窍,虽有强阴益精之功,若遇内伤劳倦,阳气下陷之病,皆不当用。肾气虚脱者,忌与淡渗药同用 。”

3.清代《药性切用》载:“肾虚气陷及精窍滑泄者均忌。”

现代注意

1.阳气下陷、肾虚遗精者禁服。

2.孕妇及肾虚精滑者慎用。


作者: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陈妙君 梅全喜

意见
反馈
返回
顶部

关于PSM | 联络我们 | 加入PSM志愿者 | 美国PSM | 印度PSM | 问题反馈

免责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686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9573号

技术支持:深圳瑞麦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