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药品安全知识  > 安全用药常识  > 基本常识

化痰止咳,软坚散结——石吊兰

发布日期:2025-11-17 来源:PSM志愿者 作者: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 陈家挥

本品为苦苣苔科植物吊石苣苔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叶茂盛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别名】

黑乌骨、石豇豆、石泽兰、小泽兰、岩豇豆、岩茶。


【形态特征】

本品茎呈圆柱形,长25~60cm,直径0.2~0.5cm;表面淡棕色或灰褐色,有纵皱纹,节膨大,常有不定根;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绿色或黄棕色,中心有空隙。

叶轮生或对生,有短柄;叶多脱落,脱落后叶柄痕明显;叶片披针形至狭卵形,长1.5~6cm,宽0.5~1.5cm,边缘反卷,边缘上部有齿,两面灰绿色至灰棕色。


【性味与归经】

苦,温。

归肺经。


【功能与主治】

化痰止咳,软坚散结。

用于咳嗽痰多,瘰疬痰核。


【用法与用量】

9~15g。

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外洗。


【药理作用】

☆ 抗炎作用

☆ 抗结核作用

☆ 降压作用

☆ 对心脏的作用:石吊兰素对豚鼠、家兔和蟾蜍的心脏停搏以及用氯化钾致心脏停搏均有使心脏复搏的作用,但不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推测石吊兰素可能对窦房结具有兴奋作用。

☆ 药代动力学:石吊兰素混悬剂大鼠肠襻注入或灌胃给药吸收甚差。溶液剂直接肠襻内注入比灌胃给药吸收快而完全,这种差异可能是因为石吊兰素为弱碱性化合物,灌胃后酸性胃内容物使其发生沉淀的结果。


【相关论述】

  1. 《植物名实图考》:“通肢节,跌打,酒病。”
  2. 《福建药物志》:“治肺结核。”
  3. 《分类草药性》:
  4. “治吐血,腰膝痛,去风除湿,跌打损伤。”
  5.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6. “清肺止咳,凉血止血。”
  7. 《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
  8. “治妇女崩带,风湿痹痛,小儿疳积及内伤咳喘。”
  9. 《湖南药物志》:
  10. “化痰止咳,通经止痛,补精益肾。”


【相关配伍】

  1. 治腰痛、四肢痛:石吊兰、杜仲各9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2. 治风寒咳嗽:石吊兰15g,前胡6g,生姜3片。煎服。(《安徽中草药》)
  3. 治热咳:岩豇豆(石吊兰)、青鱼胆草、岩白菜各15g。水煎服。(《贵阳民间药草》)
  4. 治肺脓疡:石吊兰30g,天花粉、野豇豆根各15g,七叶一枝花9g。米泔水煎服。(《浙南本草新编》)
  5. 治跌打损伤:石吊兰15g。水煎,兑酒服。外用,捣烂敷伤处。(《湖南药物志》)
  6. 治乳腺炎:石吊兰30g(鲜草60g更好),与酒糟同捣烂外敷。另用石吊兰30g,紫地丁60g,酒水各半煎服。(《浙南本草新编》)
  7. 治钩端螺旋体病:石吊兰60g,金钱草15g。水煎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8. 治神经性头痛:石吊兰、水龙骨各30g。水煎,冲黄酒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成药例证】

1.复方岩连片

成分:石吊兰、板蓝根、百部、杠板归、重楼。

主要功效:清热解毒,化痰止咳。

适应病症:本品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感冒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咽喉炎,扁桃体炎等。


2.感清糖浆

成分:马兰草、铁筷子、蓝布正、石吊兰、木芙蓉叶、紫苏、荆芥。

主要功效:辛温解表,宣肺止咳。

适应病症:本品用于风寒感冒引起的头痛、畏寒、发热、流涕、咳嗽。


3.益肺止咳胶囊

成分:石吊兰浸膏、百部浸膏、猫爪草、白及、三七、百合、蛤蚧。

主要功效:养阴润肺,止咳祛痰。

适应病症:本品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咳痰、咯血;对肺结核,淋巴结核有辅助治疗作用。


【注意事项】

《广西本草选编》:“孕妇忌服。”




作者: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 陈家挥

意见
反馈
返回
顶部

关于PSM | 联络我们 | 加入PSM志愿者 | 美国PSM | 印度PSM | 问题反馈

免责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686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9573号

技术支持:深圳瑞麦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