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春夏之交,你是否总感觉身体困重、懒得动弹?或者面对美食却胃口不佳,甚至大便粘腻不爽?这很可能不是你变懒了或胃口挑剔,而是你身体里的“湿度”超标了。在中医理论里,这被称为“湿气重”。
此时,一味看似平凡无奇的谷物——薏苡仁,就能派上大用场。它不仅是一种粮食,更是中医历代推崇的“祛湿圣品”,堪称人体天然的“除湿开关”。
在中医看来,“湿”是一种致病邪气,有内外之分。外湿源于环境,比如南方的“回南天”、梅雨季;内湿则生于体内,主要由脾胃功能失调所致。现代人嗜食生冷油腻、熬夜久坐、思虑过度的生活习惯,极易损伤脾胃,导致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水湿便会在体内积聚。
如同潮湿环境易生霉斑,人体湿气过重也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头面油腻、身体沉重、舌苔厚腻、消化不良、湿疹频发、关节酸胀等。及时祛湿,对维持健康至关重要。

薏苡仁,俗称薏米,被誉为“禾本科植物之王”。其祛湿之效,源于其性味与成分。
中医理论中,薏苡仁性凉,味甘、淡。“淡”能渗湿,“甘”能补中。它不像猛药般霸道,而是通过温和地引导,将弥漫在机体各处的多余水湿通过小便排出体外,达到 “利水渗湿” 的效果。
生薏苡仁:偏寒凉,长于利水渗湿、清热排脓。对于湿热引起的痘痘、脚气、小便黄赤、痰湿咳嗽等热象明显者。
炒薏苡仁:经过麸皮炒制后,药性趋于平和,更擅长健脾止泻。对于脾虚偏重,表现为消化不良、经常腹泻的人群更为友好。
薏苡仁常与红豆(中医多用赤小豆)配伍。二者均有利水之效,合用可增强祛湿消肿之功,组成广为人知的 “薏米红豆粥”。
注意:煮此粥时切忌加入大米!大米性黏腻,易助湿气,反而会影响祛湿效果。

薏苡仁性偏寒凉,且有兴奋子宫的作用,因此孕妇、月经期女性及体质虚寒者应慎用,如需使用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其利水作用强,可能会加速体内水分代谢,便秘者不宜过量单独食用。
作者: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山医院 邹庆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