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药品安全知识  > 安全用药常识  > 基本常识

安眠药选择导航图——从经典艾司唑仑到前沿莱博雷生

发布日期:2025-11-07 来源:PSM志愿者 作者:上海黄浦区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药师 史逢春

当代社会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重,人们常常被失眠困扰。根据中国睡眠学会的统计数据,我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也就是说,超过3亿的中国人存在睡眠障碍,安眠药也步入了大众的视野,与我们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

但是在日常工作中,作为安眠药主要受众群体的老年患者们却有着许多困惑,最常见的便是分不清四种常见安眠药,不知道有何区别,如:

“阿普唑仑”和“艾司唑仑”名字很像,他们的功效也一样吗?

“右佐匹克隆,酒石酸唑吡坦和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吗?”

实际上这三种药可谓是分工明确,都在各自的“赛道”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除了这些经典药物,近年来也涌现出一些新型安眠药,如莱博雷生达利雷生等,为失眠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下面就让我们来仔细辨析这些安眠药的区别。

在作用机制上对比

艾司唑仑与阿普唑仑

皆属于苯二氮卓类安眠药,通过增强中枢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抑制作用,激活苯二氮卓受体,降低神经元兴奋性,从而产生镇静、抗焦虑、催眠及抗惊厥效果。

右佐匹克隆和酒石酸唑吡坦

属于非苯二氮卓类,其选择性作用于苯二氮卓受体亚型,增强GABA能神经传递,但靶点更精准,对认知功能和记忆影响较小。

唑吡坦

其中唑吡坦主要用于严重睡眠障碍的短期治疗。

右佐匹克

右佐匹克隆起效迅速,半衰期短,主要针对入睡困难,尤其适合需要快速入睡且担心次日残留效应的患者,使用时应严格避免与酒精同服,否则可能增强中枢抑制风险。

莱博雷生和达利雷生

而近年来,新型双重食欲素受体拮抗剂如莱博雷生和达利雷生也逐渐应用于临床。

它们不作用于GABA系统,而是通过阻断大脑中促进觉醒的食欲素信号,帮助人体自然进入并维持睡眠,更接近生理性睡眠过程,因此依赖性低、次日残留效应小,尤其适用于入睡和睡眠维持均困难的慢性失眠患者。

在使用上对比

艾司唑仑

艾司唑仑的优势是能够快速诱导睡眠,减少夜间觉醒次数,对焦虑相关失眠效果显著,但可能导致次日困倦、记忆障碍风险高,长期使用易产生耐受性。

适合用于入睡困难型失眠、焦虑症、癫痫辅助治疗。

阿普唑仑

阿普唑仑则抗焦虑作用更强,尤其适合伴有抑郁或惊恐发作的患者,但宿醉效应明显,具体表现为次日头晕、乏力,长期使用成瘾风险高。

右佐匹克隆与酒石酸唑吡坦

右佐匹克隆与酒石酸唑吡坦相比上述二者,对日间功能影响小,依赖性低,停药反跳现象少,适合单纯性失眠,尤其是入睡困难或睡眠浅的患者。但其依然偶尔会引发口干、口苦等轻微副作用。

莱博雷生和达利雷生

而莱博雷生和达利雷生等新型药物,除了能有效改善入睡和睡眠维持,还能减少次日嗜睡感,成瘾风险极低,尤其适合需要长期用药的患者。

不过,这类药物价格较高,部分人可能出现轻微头晕或梦境变化,建议在医生评估后使用。

综上所示

艾司唑仑

适合焦虑型失眠,但需警惕记忆障碍和依赖性。

阿普唑仑

抗焦虑作用最强,但宿醉效应和成瘾性限制其长期使用。

右佐匹克隆

依赖风险低、残留效应小,是单纯性失眠的首选,但对焦虑症状效果有限。

酒石酸唑吡坦

作为针对严重睡眠障碍的短效催眠药,并不建议长期使用。

莱博雷生、达利雷生等新型药物

提供了一种更接近自然睡眠的选择,适合对传统药物不耐受或担心依赖的患者。

个体化的用药选择

入睡困难

首选艾司唑仑、右佐匹克隆或酒石酸唑吡坦,用于睡眠维持则作用时间长的阿普唑仑更优。

焦虑伴随失眠

优先考虑艾司唑仑或阿普唑仑。

慢性失眠或希望减少药物依赖的患者

可考虑新型食欲素受体拮抗剂。

需要注意

在用药上,苯二氮卓类药物建议连续用药不超过4周,右佐匹克隆和酒石酸唑吡坦则可适当延长,并且避免骤停,需逐步减量,防止戒断反应,如焦虑、震颤等。

新型食欲素受体拮抗剂虽然安全性高,但也应遵循医嘱,不宜自行长期滥用。

同时失眠治疗需结合病因(如慢性疾病、药物副作用或心理因素),优先尝试非药物治疗(如睡眠卫生调整)。

药物选择应在医生指导下,遵循"最小有效剂量、最短疗程"原则,避免盲目长期依赖。


作者:上海黄浦区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药师 史逢春

审稿专家:黄浦区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副主任药师 张静


意见
反馈
返回
顶部

关于PSM | 联络我们 | 加入PSM志愿者 | 美国PSM | 印度PSM | 问题反馈

免责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686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9573号

技术支持:深圳瑞麦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