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数个不眠之夜后,苯二氮䓬类安眠药成了许多人的“救星”。然而,当这颗小药丸从偶尔使用的助手变成每日必需品时,一种隐形的药物依赖正在悄然形成。
安眠药为什么让人上瘾?
苯二氮䓬类药物通过增强大脑中GABA神经递质的作用,让人产生镇静、催眠效果。但长期使用后,我们的大脑会逐渐适应药物的存在,产生两种依赖。
身体依赖
大脑为对抗药物效应,会调整自身神经系统。一旦突然停药,大脑会“过度兴奋”,导致焦虑、失眠、心慌等戒断症状。
心理依赖
患者逐渐形成“无药不能眠”的心理暗示,将药片与睡眠划上等号。
更麻烦的是,随着用药时间延长,原来的剂量的效果会变差,这就是“耐受性”形成,促使患者不断加大剂量,陷入更深的依赖。
如何科学减药?
戒断安眠药不是简单的“停药”,而是一场需要精细计划的“药物撤退”。在戒断中通常采用渐进式减药:
先换药:在医生指导下,将原有药物统一换为长效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地西泮)。
慢减速:每1-2周减少原剂量10%的速度。
阶梯式:在每个新剂量水平维持2-3周,待身体适应后再继续减量。
最后阶段:减至低剂量后,减速应更缓慢。
真实案例
55岁的张老师服用艾司唑仑三年后,她的90天减药过程
第1-30天:换为地西泮,从每天10mg减至7.5mg。出现轻度焦虑和睡眠变浅,通过坚持固定作息和放松训练逐渐适应。
第31-60天:地西泮从7.5mg缓慢降至5mg。经历反复,有几个夜晚几乎无法入睡,但增加了认知行为疗法的频率。
第61-90天:地西泮从5mg降至2.5mg,最后隔天服用,直至完全停药。学会了不依赖药物自我入睡的技巧。
戒断期的自我应对方法
初期(1-3周)
可能出现反弹性失眠、轻度焦虑。
对策:固定起床时间,午后避免咖啡因,睡前温水浴。
中期(4-8周)
可能遇到减药平台期,症状反复。
对策:学习腹式呼吸放松法,卧室严格限定为只用于睡眠。
后期(9-12周)
建立自然睡眠的信心。
对策:实施“床上仅睡6小时”计划;记录“成功入睡日记”。
不用药的替代方法有哪些?
认知行为疗法
• 纠正“一夜必须睡足8小时”等错误观念。
• 建立睡眠限制,提升睡眠效率。
• 学习真正的放松技巧。
睡眠环境优化
• 营造凉爽、黑暗、安静的睡眠环境。
• 建立睡前1小时的“电子设备禁区”。
• 规律锻炼,但避免睡前剧烈运动。
药师提醒
药物治疗与依赖之间的平衡极为微妙。安眠药本是帮助睡眠的工具,而非终极解决方案。科学的戒断之路需要耐心、专业指导和全面的生活方式调整。
重要提示:任何安眠药的调整都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突然停药,以免引发严重的戒断反应。
作者: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 副主任药师 金凤玲
审稿专家: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 副主任药师 陈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