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
您是否在如厕时发现手纸染血,或看到马桶中漂浮着血丝?是否瞬间心跳加速,惊慌失措?别过于惊恐,其实,便血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症状,它背后可能藏着多种原因,有些是我们可以轻松应对的,有些则需要我们警惕。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揭开便血的神秘面纱。
小痔疮,大麻烦
痔疮是便血的常见 “幕后黑手”。它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内痔好比长在肛门内部的 “小肉球”,起初可能没什么感觉,但一旦排便时有干硬粪便擦伤它,鲜血就可能随之而出。外痔长在肛门周围皮肤上,就像皮肤下鼓起的小包,若受到摩擦、久坐等刺激,也可能出血。混合痔则兼具两者特点。
治疗痔疮的药物不少。对于轻度痔疮,肛泰栓等栓剂是常用选择。它能减轻肛门局部的炎症反应,缓解肛门不适,让痔疮慢慢消退。同时,也可以使用一些膏剂涂抹在肛门周围,起到消肿止痛、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不过,痔疮患者还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避免久坐久站、保持大便通畅等,否则即使治好也容易复发。
肠炎来袭,便血“报警”
我们平日若饮食不洁,如吃了变质的食物、街边不卫生的小吃等,或是肠道功能紊乱,就可能引发肠炎。炎症刺激肠道黏膜,使其变得脆弱易破,血丝便可能混杂在腹泻的粪便中排出。
针对肠炎,需先调整饮食,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给肠道 “减负”。药物方面,若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医生可能会开具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等,来消灭致病菌。若是因胃肠功能紊乱导致的肠炎,会用一些调节肠道菌群的药物,如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等,帮助肠道恢复正常秩序。同时,为缓解肠道炎症,也会用到柳氮磺吡啶栓等药物,它能精准作用于肠道黏膜,减轻炎症反应。
肠道“小肉球”——息肉作祟
肠道息肉是肠道黏膜上长出的“小肉球”,它表面光滑,看起来有点像葡萄。别看它个头小,若受到粪便长期刺激、摩擦,就容易破损出血。有些息肉还可能逐渐长大,甚至有癌变风险。
发现肠道息肉后,一般建议手术切除,以绝后患。术后,患者在饮食上需格外注意,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促进肠道蠕动,帮助肠道恢复。同时,定期复查肠镜很有必要,以便及时发现有无新的息肉生长。
肠道感染,炎症“波及”
肠道感染也是便血的“元凶”之一。它可能由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引发,这些病原体在肠道内“安家落户”、大量繁殖,破坏肠道黏膜,血丝就可能在排便时出现。
治疗这类便血,需针对病因。若是病毒性肠道感染,医生可能会开一些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等。对于细菌性肠道感染,则会用抗生素来对抗细菌。同时,为减轻肠道炎症,也会使用一些消炎药物。而且,在治疗期间,患者要严格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辛辣、油腻食物,以免加重肠道负担。
肛裂——小伤口,大疼痛
肛裂说白了就是肛门处的皮肤或黏膜出现了小裂口,就像皮肤擦破了一样。多因排便干结、用力过猛,肛门皮肤被硬邦邦的粪便 “撕扯” 开裂,每次排便时,粪便刺激裂口,疼痛难忍,鲜血也会随之滴落。
针对肛裂,首先要让大便变得松软,避免再次“伤害”肛门。可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必要时用一些缓泻剂,如乳果糖等,让排便变得顺畅。局部用药也很关键,可使用硝酸甘油软膏等涂抹在裂口处,它能松弛肛门括约肌,减轻疼痛,促进裂口愈合。
药师总结:
便血虽看着吓人,但只要我们了解背后的原因,对症下药,就能从容应对。日常生活中,我们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卫生、保持大便通畅等,把便血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不过,若便血情况持续不止,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如剧烈腹痛、头晕、心慌等,可千万别拖延,应及时就医,让专业医生来帮我们解决问题,守护肠道健康。
作者:云南安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杜鑫
审稿专家: 民权县人民医院 杜冰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