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药品安全知识  > 安全用药常识  > 基本常识

胃热呃逆要药——竹茹

发布日期:2025-10-15 来源:PSM志愿者 作者:中山市人民医院药学部 副主任中药师 高珊

说起“竹子”,大家自然联想到春日餐桌上脆嫩的凉拌竹笋,夏日竹凉席带来自然清爽,家里收纳还用着结实的竹篮。可您知道吗?浑身是宝的竹子里还藏着一味能治疗胃热呕逆的中药——竹茹。

竹茹,别名竹皮(《金匮要略》),青竹茹(《本草经集注》),竹二青(《上海常用中草药》)。为禾本科植物青秆竹、大头典竹或淡竹的茎秆的干燥中间层。主产于江苏、浙江、江西、四川。全年均可采制,取新鲜茎,除去外皮,将稍带绿色的中间层刮成丝条,或削成薄片,捆扎成束,阴干。前者称“散竹茹”,后者称“齐竹茹”。切段或揉成小团。以色绿、丝细均匀、质柔软、有弹性者为佳。

性状特征

本品为卷曲成团的不规则丝条或呈长条形薄片状。宽窄厚薄不等,浅绿色、黄绿色或黄白色。纤维性,体轻松,质柔韧,有弹性。气微,味淡。


【性味与归经】

甘、微寒。归肺、胃、心、胆经。


【功能与主治】

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用于痰热咳嗽,胆火挟痰,惊悸不宁,心烦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


【效用分析】

竹茹甘寒性润,善清化痰热,适用于肺热咳嗽,痰黄黏稠;痰火内扰,胸闷痰多,心烦不寐以及中风痰迷,舌强不语等证。

竹茹微寒入胃经,有清胃热,除烦止呕之效,为治胃热呃逆之要药,适用于胃热或胃虚有热或痰热互结,胃失和降,气逆上冲的呃逆呕哕。经姜汁炙后,其寒凉之性减弱,和胃止呕之功增强,适用于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配伍应用】

竹茹配瓜蒌

竹茹甘寒而润,功专清化热痰;瓜蒌甘微苦寒,善清肺润燥化痰。两药伍用,相得益彰,可增强清肺化痰之功,适用于肺热壅盛,咳嗽痰黄。

竹茹配陈皮

竹茹甘寒清降,清热止呕,下气消痰;陈皮辛温性缓,理气健脾,和胃降逆。两药伍用,一寒一温,温清相济,可增强和胃降逆之功,适用于脾胃虚弱,寒热错杂之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呃逆等。


鉴别应用

生竹茹与姜竹茹 生竹茹具有清热化痰、除烦的功能,多用于痰热咳嗽,胆火挟痰,惊悸不宁,心烦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等。姜竹茹增加降逆止呕的功效,多用于呕哕、呃逆。

竹茹与芦根 二者均甘寒而善清胃止呕、除烦,主治胃热呕吐。但竹茹属清化热痰药,尤善治肺热咳嗽,咯痰黄稠。芦根为清热泻火药,又能生津止渴、利尿,可用于热病伤津口渴、热淋涩痛、小便短赤。



竹茹与半夏 二者均有化痰止呕作用,治痰证及呕吐等。然竹茹甘、微寒,功专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用于痰热咳嗽、心烦不眠、胃热呕吐证。半夏为辛温之品,长于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兼能消痞散结,用于寒痰、湿痰、胃寒呕吐及痈疽肿痛、瘰疬痰核等。


本草摘要

  1. 《名医别录》 “治呕呃,温气寒热,吐血,崩中,溢筋。”
  2. 《医学入门》 “治虚烦不眠,伤寒劳复,阴筋肿缩腹痛,妊娠因惊心痛,小儿痫口噤,体热。”
  3. 《本草图经》 “微寒,疗呕哕,温气,寒热,吐血,崩中,溢筋。”



方剂举隅

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药物组成: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

功能与主治: 理气化痰,和胃利胆。适用于胆郁痰扰证,症见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苔白腻,脉弦滑。

竹茹汤(《普济本事方》)

药物组成:干葛、炙甘草、半夏、竹茹、大枣。

功能与主治: 清胃止呕。适用于胃中有热,胃失和降,呕吐不止,心烦喜冷,手足心热,舌红苔黄。



成药例证

小儿止嗽丸

药物组成:玄参、麦冬、苦杏仁、胆南星、紫苏子、焦槟榔、天花粉、紫苏叶、川贝母、知母、瓜蒌子、甘草、桔梗、竹茹、桑白皮。

功能与主治: 润肺清热,止嗽化痰。用于小儿内热发烧,咳嗽痰盛,腹胀便秘。



审稿专家:中山市人民医院药学部 刘锐锋 主任药师

作者:中山市人民医院药学部 副主任中药师 高珊

意见
反馈
返回
顶部

关于PSM | 联络我们 | 加入PSM志愿者 | 美国PSM | 印度PSM | 问题反馈

免责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686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9573号

技术支持:深圳瑞麦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