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经常会有这样的经历:宝宝生病,医生都会交待宝宝在用药期间需要清淡饮食。很多家长就会认为“清淡饮食”等同于喝粥,无油无盐。这个误区既不利于疾病恢复,也很容易造成营养缺失或不均衡。而毫无顾忌的“吃香喝辣”又可能会影响用药效果。那么,什么是“清淡饮食”,如何清淡才能保障安全用药呢?今日,我们就来谈一谈这个话题。
第一,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清淡饮食以及疾病状态下清淡饮食的必要性
《黄帝内经》中这样记载,“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五味即指“酸、苦、甘、辛、咸”。日常生活中适度摄入五味可以补益相应的脏腑。而疾病状态下,脾胃运化减弱,平常摄入量的五味相当于“过度”,不仅无法吸收,而且会损伤五脏。也就是说,清淡饮食就是减少五味的摄入。儿童具有不同于成人的代谢特点,如肝肾功能较弱,药物代谢和排泄速度相对慢。这时候再给与正常饮食,其实相当于给要“出征作战”的“正气”增加了“负担”,使得正气力量削弱;肝肾负担增加,不利于疾病恢复。因此,适当减少五味,适应弱化的脾胃,减少负担,更有利于身体恢复。
第二,我们需要了解如何做到清淡饮食,保障安全用药
五味的适当减少又不等同于没有,广东地区的老百姓比较喜欢食物的原汁原味,这是很好的饮食习惯。但是疾病状态下也不能完全“无味”,避免宝宝的营养缺失或不均衡。把握好清淡饮食这个度,既可以减少摄入,还可以避免用药期间膳食结构影响药效。
少油≠无油
日常饮食中,平均每天会吃大约30-50克的油,这可能包括油炸食品和动物油。而疾病状态下,推荐每天的食用油摄入量应控制在25-30克左右(老式瓷勺约1勺)。换算下来,也就是说清淡饮食的油量比日常减少1/3-1/2。优先选择橄榄油、菜籽油、亚麻籽油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减少动物油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
发热的宝宝应少吃油炸食品,因为过量的油脂摄入会加重发热时的消化负担,从而诱发呕吐。油腻食物可能降低头孢类、四环素类药物的吸收,还可能增加某些药物(如伊曲康唑、抗疟药)的毒性,服用这些药物期间应尽量低脂饮食或和进餐间隔2小时。
少盐≠无盐
依据2022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每天摄入盐量标准如下:
0-1岁:母乳与配方奶即可满足,无需另外的盐分摄入;
1-2岁:不超过1克/天, 2-3岁:不超过2克/天;
4-6岁:不超过3克/天, 7-10岁:少于4克/天;
宝宝在疾病状态下,每天的食盐摄入量应适当控制。也就是说,清淡饮食的盐量比日常减少1/4-1/3。但是,如果是发热的宝宝用了退热药物,出汗较多,盐量的减少就可以不那么多,以防止电解质失衡。
控制糖分摄入
日常饮食中,我们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吃下很多添加糖,比如甜点及一些添加饮料。清淡饮食的糖摄入量应控制在50克以下(老式瓷勺约2勺),最好不超过25克。尽量少吃糖果、甜饮料、糕点等高糖食品。口腔清洁不粘腻也有利于咽炎和扁桃体炎的恢复。
高糖饮食对药效也有影响,如干扰布洛芬等退热药的吸收,延长退热时间;可能导致胃酸分泌过度,延缓抗生素类药物的溶解和吸收;可能干扰抗癫痫药物的代谢稳定性;可能增加某些抗真菌药(如氟康唑)的副作用;可能加重激素类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引起的血糖升高。水果也要少食,尤其是芒果等容易致敏的食物,可诱发交叉过敏,干扰西替利嗪类抗过敏药物的药效判断。
适当吃含有辣椒的营养而不具备辣椒的辣度的食品
辣椒容易刺激食欲,但对口腔溃疡、便秘并不友好。好在喜欢吃辣椒的小朋友并不多。清淡饮食其实是推荐家长给小朋友选择黄菜椒、红菜椒等富含维生素C而不具备辣味的辣椒。
儿童肠胃敏感,辛辣食物易刺激黏膜,加重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抗生素)的胃肠道反应;还可能增加抗凝药的出血风险。因此,需要限制胡椒、花椒、生姜这些能够产生辛辣味道的调料。
食物多样化
《素问》中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说法。清淡饮食同样需要食物多样化。如果能每人每天摄入12种以上、每周25种以上的食物,对小朋友疾病恢复和身体成长就是很大的助力。疾病状态下,宝宝的摄入可能减少,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做一些混合型食物,如菜肉粥、鱼蛋肉菜面、小饺子等,既方便消化吸收,多元组合,又不至于增加消化道的负担。
正确的烹调方式
清淡饮食多采用蒸、煮、炖、烩、凉拌等烹饪方式,尽量少用油炸、油煎等高油烹饪方法。
总之,清淡饮食有利于宝宝们的疾病恢复,合理的搭配也不会让宝宝生病期间“掉肉肉”,重要的是清淡饮食对药效具有保护作用。让我们一起为宝宝的健康成长加油助力!
作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药学部 郑伟
审稿专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药学部副主任/主任药师 莫小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