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肛肠科的“江湖”里,痔疮可是个“大侠”,发病率高,每10个人里就有5、6个是它的“粉丝”。得了痔疮,除了就医,大家最关心的就是怎么用药、怎么护理能让它快点“消停”。可网络上、生活中流传的那些用药“秘方”,靠谱的少,坑人的多。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痔疮用药的那些谣言。
误区一
所有痔疮都能靠吃药根治
痔疮的的形成与动静脉调节障碍、肛垫和支撑组织的减弱、肛门内括约肌的痉挛有关。药物治疗主要是缓解症状,如止血、止痛、消肿等,对于轻度痔疮可能有一定效果,但对于中重度痔疮,尤其是已经形成较大静脉曲张或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单纯依靠药物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可能需要手术干预。
误区二
坐浴温度越高越好
坐浴是痔疮患者常用的护理方法,温水坐浴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肛门括约肌痉挛,减轻疼痛。但“温度越高越好”绝对是误区!水温过高,不仅可能烫伤娇嫩的肛门皮肤和黏膜,还会加重局部炎症反应。一般来说,坐浴采用40℃的温水,时间为5-10分钟,每天2-3次,效果最好。
误区三
中药熏洗比西药安全有效
中药熏洗使用的多是天然草药,如苦参、黄柏、马齿苋等,相对温和,较少引起全身性不良反应。但部分患者可能对某些中药成分过敏,出现肛门瘙痒、红肿等局部反应。对轻度痔疮,尤其是伴有急性炎症、水肿的患者,中药熏洗能消炎、消肿、镇痛,促进炎症吸收,缓解症状。但对于中重度痔疮,尤其是已形成较大血栓或需要紧急处理的患者,单靠中药熏洗效果有限。
误区四
妊娠期不能做痔疮手术
怀孕期间,由于激素变化、子宫增大对盆腔静脉的压迫等原因,痔疮的发生率会显著增加。对于轻度的孕期痔疮,通常建议先保守治疗,如调整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喝水)、坐浴(温水坐浴可缓解疼痛和肿胀)、使用安全的缓泻剂等。这些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在保守治疗未能有效缓解妊娠期痔病患者的症状时,经专科和产科医生共同评估后,可以考虑采用手术治疗。
正确的药物治疗
点击看大图
药师提醒:痔疮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病情、类型、身体状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必要时结合多种治疗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日常护理
饮食调整 :调整饮食结构,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和水分,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避免辛辣饮食和过量饮酒,保持大便通畅。
排便习惯: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定时排便,避免憋便;排便时避免过度用力、排便时间过长,建议排便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
适当运动 :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如久坐、久站、久行;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步行、游泳,但要避免对腹部施加压力的运动,如骑自行车、划船等。
术后护理 :痔疮手术后,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饮食、运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术后康复。
总之,痔疮用药和护理要科学、合理,别被那些谣言带偏了。得了痔疮,先就医,听专业医师的建议,结合药物治疗和日常护理,才能让痔疮这个 “江湖大侠”心服口服地“退隐江湖”。
作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药学部 主管药师 冯婉华
一审: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药学部副主任药师 吴玮哲
二审: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药学部副主任药师 卢嘉丽
终审: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药学部副主任/主任药师 莫小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