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驾”,驶不得!
你以为只有喝酒开车才危险?错!有一种隐形杀手正在路上——药驾!
酒后禁止驾车已是众所周知,主要原因是酒精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降低驾驶者的判断力、反应速度与控制能力。
其实,许多药物同样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大脑产生影响。
“药驾”情况不如“酒驾”容易发现,但其背后潜在的危险程度不亚于酒驾。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药品会带来驾驶风险,其安全隐患不容被忽视。
下面总结九种药,使用后最好别开车。
抗组胺药
不良反应
嗜睡、疲倦、眩晕,对驾驶能力的影响或超过饮酒。
大家耳熟能详的“扑尔敏”就属于抗组胺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各种过敏性疾病,比如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也可用于镇咳、镇静催眠等。它们主要的副作用就是镇静、嗜睡、疲倦、乏力、眩晕、头痛、视力模糊等。
第一代抗组胺药(比如氯苯那敏、苯海拉明、异丙嗪等)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明显。主要表现在降低驾驶员的警觉性和集中能力、减慢反应时间等。需要警惕的是,有一部分人出现上述功能障碍时,并没有明显的思睡反应。
第二代抗组胺药(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相比第一代抗组胺药具更好的安全性和较少的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正常剂量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因此中枢抑制作用减轻,对于驾驶的影响相对较小,但也不应该忽视。
复方感冒药
不良反应
头晕、嗜睡、反应迟钝、目眩、倦怠、心动过速等。
复方感冒药由多种成分组成,配方中常含有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它们主要是用来缓解感冒引起的咳嗽、流涕等症状。服用后也常会出现嗜睡的症状。由于身份隐蔽,不容易引起注意,所以潜在更多风险。
常见复方感冒药有效成分
在服用感冒药时,应当关注其药品说明书中的注意事项,同时不能擅自多种感冒药合用,避免不良反应带来的驾车风险。
镇咳药
不良反应
眩晕、眼花、视力模糊、感觉功能紊乱。
中枢镇咳药通过抑制延髓咳嗽中枢而发挥镇咳作用,主要用于无痰干咳。
右美沙芬、可那可丁会引起嗜睡、眩晕;喷托维林会引起头晕、眼花、全身麻木;
复方甘草片和许多止咳糖浆都含有可待因,可待因属于阿片类药物,镇咳作用明显,可引起头晕、视力模糊、不能自控的肌肉运动等。
抗抑郁药
不良反应
疲倦、精神混乱、肌无力。
抗抑郁药(比如米氮平、多塞平、阿米替林、去甲替林等)会降低注意力和警觉性,影响反应速度,对驾驶的影响主要包括视力模糊、疲倦、精神混乱、肌无力、直立性低血压等。
催眠镇静类药
危害等同于醉酒驾驶!
如地西泮、艾司唑仑、氯硝西泮等安眠药在体内半衰期较长,即使在夜间用药也有可能影响第二天的驾驶技能。作为安眠药使用时,其对驾驶的危害等同于醉酒驾驶。长期使用长半衰期品种,还有可能在体内蓄积,停药后短时间内也不宜驾车。
抗癫痫类药物
不良反应
头晕、视力模糊、思维混乱、身体不协调。危害与醉酒相似。
如巴比妥类,对精神和运动能力的不良影响与醉酒相似,出现认知和记忆缺损,动作笨拙。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等都可能引起头晕、视力模糊、手脚不协调。
止痛药
不良反应
头痛头晕、耳鸣、视力模糊。
少数人服用布洛芬、吲哚美辛后会导致头晕、头昏、头痛,视力模糊症状。有一些止痛药中可能会含有曲马多、羟考酮、可待因这类精神管制药品,更需要警惕。
抗高血压药
不良反应
头晕、头痛、乏力、视力模糊。
抗高血压药对驾驶的影响主要是来自于血压下降本身带来的眩晕、疲乏和无力。在服用降压药物的初期,机体处于适应调节阶段,较易出现低血压等不良反应,这时应慎重驾车。
某些中药水剂、止咳糖浆
服用后会被误判为酒驾比如“十滴水”、“藿香正气水”和部分止咳糖浆等,其中含有酒精成分,服用后驾车容易被误判酒驾。中药成分麻黄碱具有中枢兴奋作用,常见失眠、情绪不安、眩晕、头痛和心悸等不良反应症状,也应注意。
药物千千万,非专业人员要记住那么多药品很难,避开“药驾”陷阱,使用前一定要注意阅读药品说明书,特别是“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禁忌症、用法用量”等项目。
凡是注明有“嗜睡、头晕”等副作用,或者注明“服用药物后不得驾驶机、车、船,从事高空作业、机械作业及操作精密仪器”的都要特别小心。
注 意!!!
一定不要超量或自行增加用药频次。
避免不按医嘱多种药物混吃。
服药后除驾车外,骑行或精密器械操作也应注意安全。
作者:昆明市儿童医院 主管药师 杨晓峰 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