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称全球富翁吸食K粉,消息一出网络就炸开了窝。
氯胺酮,它曾经作为普遍使用的麻醉药和止痛药,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必备药品”;后又沦为迷幻药而被滥用,登上了各国严格管制药品的黑名单;近年来,竟然东山再起,一跃成为抗抑郁药物“新宠”,还被称为“半个世纪以来整个精神疾病领域最重要的发现”。
氯胺酮的英文名为Ketamine,呈白色粉末状。由于其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是K,所以,大家都叫它称K粉。
在医学临床上一般作为麻醉剂使用,属于非鸦片系麻醉科药物,被列为一类管控药品。服用氯胺酮后可以产生一种分离麻醉状态,其特征是僵直状、浅镇静、遗忘与显著镇痛,并能进入梦境、出现幻觉。
1962年,氯胺酮作为环己胺类麻醉剂苯环哌啶(PCP)的改良药物被研发出来,它有PCP的优点,能快速诱导病人麻醉还能镇静止痛,病人接受氯胺酮麻醉后并不会像其他麻醉剂一样失去意识,而是产生一种“分离麻醉”(意识与身体感觉暂时分离的感觉)。
1970年,氯胺酮作为一种副作用更小的麻醉剂得到FDA的批准后迅速取代了PCP。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将氯胺酮列为“必备药物”,作为安全有效的麻醉剂使用至今。
是天使,也是恶魔,氯氯胺酮有一个更为人们所熟知的名字——“K粉”。
对,就是那个令人堕入深渊的毒品“K粉”。因为它能让人进入一种少见的麻醉状态,表现为瞪着眼睛,却对疼痛等伤害性刺激反应迟钝,也无法动弹,好像身体与意识分开了,有强烈的“灵魂出窍”体验感和幻觉刺激,也因此,其颇受不法分子青睐。
将其加工成“K仔”变成迷幻药物贩卖,K粉也成为某些娱乐场所的宠儿。
所以,在200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将氯胺酮制剂列入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严密管制氯胺酮的生产、销售。一个本可以治病救人的好药就这样走入它的黑暗时刻,成为“K粉”饱受唾弃。
美国著名喜剧演员马修·派瑞抑郁症意外死亡,氯胺酮再度回归大众视野。
2019年3月,美国FDA批准了首个治疗抵抗性抑郁症的新型鼻腔喷雾药物,其主要成分是氯胺酮的s-对映体,用于难治性抑郁症的治疗。与氯胺酮的作用机制一样,可通过靶向谷氨酸快速发挥作用,是迅速减少患者自杀念头的一个根本性突破。
艾司氯胺酮(即右旋氯胺酮),是氯胺酮的异构体,其镇痛、镇静强度是氯胺酮的2倍,是左旋氯胺酮的4倍。其清除率高、消除速率快,不良反应少,低剂量即可达到氯胺酮等效的麻醉、镇痛效应,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使用。
目前氯胺酮及其异构体艾司氯胺酮在手术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如小儿麻醉、神经肌肉疾病的麻醉、颅脑外伤患者的麻醉、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气管插管、神经危重症、呼吸危重症、危重烧伤、心脏手术后、ICU抑郁症等。
科学家发现,在剂量只有常用麻醉剂量的五、六分之一的情况下,氯胺酮就可以在几小时之内显著改善患者的低落情绪、低自我评价等负面症状,减弱甚至消除患者自杀意念,对难治性抑郁症疗效尤其突出。这使得氯胺酮再度焕发生机,甚至成为抑郁症治疗新的希望。
在医疗上使用的时候,医护人员会确保患者的安全严格控制用量。氯胺酮用于抗抑郁治疗,并不会使人成瘾 。然而,过量吸食氯胺酮副作用非常严重,尤其在喝酒的状态下,会出现呼吸抑制、心跳骤停等。长期使用氯胺酮,还会出现泌尿系统、肾脏、心脏和大脑损伤。
我们绝不能忽视氯胺酮的诸多问题和风险,要继续严格管制。但是,对于有急性自杀意念或行为的抑郁患者来说,常规治疗难以立即生效,氯胺酮能快速有效地对抗自杀意念和行为,也许能成为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审稿专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药学部 主任药师 王若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