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氯胺酮作为环己胺类麻醉剂苯环哌啶(PCP)的改良药物被研发出来,它有PCP的优点,能快速诱导病人麻醉还能镇静止痛,却没有PCP那样严重的副作用,如过度兴奋和诱发精神分裂等。病人接受氯胺酮麻醉后并不会像其他麻醉剂一样失去意识,而是产生一种意识与身体感觉暂时分离的感觉。研究人员为描述这样独特的药效创造了一个新的术语——“分离麻醉”。
1970年,氯胺酮作为一种副作用更小的麻醉剂得到FDA的批准后迅速取代了PCP,并在越南战争中大显身手,被广泛运用于美国伤兵的手术麻醉。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将氯胺酮列为“必备药物”,作为安全有效的麻醉剂使用至今。
一方面,越战成就了氯胺酮的高光时刻。另一方面,氯胺酮的致幻作用使它迅速成为狂野派对的迷幻药物而被滥用,并导致了严重的后果。过量吸食氯胺酮有致死风险,而且长期使用氯胺酮也会造成药物依赖和不可逆的神经损伤。
于是各国开始对氯胺酮进行严格管制。一个本可以治病救人的好药就这样走入它的黑暗时刻,作为毒品“K粉”被人们唾弃。
2019 年,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授予艾斯氯胺酮治疗伴有紧迫自杀风险的重度抑郁症和治疗药物难治性抑郁症。
艾司氯胺酮治疗抑郁症的两个经常被提及的优点是,它与许多其他抗抑郁药不同,它起效快,而且在短疗程里可以带来持久的效果。抑郁症的症状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兴趣丧失,睡眠障碍,自我评价过低等。严重者会出现自伤,甚至自杀的行为。
在我国抑郁症已经成第二大疾病负担。明星张国荣,作家海明威都因重度抑郁症的厌世情绪,选择自杀的。抑郁症并不是单纯心理问题。而是大脑发生了病理性的改变。
传统抑郁症通常的治疗是提高突触间隙的5-羟色胺的含量,达到缓解抑郁症的效果,从而诞生了抗抑郁症的“五朵金花”。这些抗抑郁药起效都比较慢,一般需要3至6周才能起到治疗效果。
大脑产生负面的情绪的原因是外侧缰核的簇状放电,外侧缰核的簇状放电的兴奋性递质是谷氨酸门控离子通道的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艾斯氯胺酮作为谷氨酸门控离子通道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的阻断剂,主要的作用机制是可持续阻断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阻断真核细胞的延伸因子2 (eEF2)激酶,增加脑源性神经营养性因子(BDNF)的释放及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B (TrkB)的表达,诱导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体1 (mTORC1)信号通路及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激活,改善神经可塑性和突触的形成。
其作用原理与目前市面上的其他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不同。
艾斯氯胺酮作为能快速起效的新型抗抑郁药,用药几小时内就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情绪低落,自我评价低等负面症状,甚至减弱患者自杀意念,尤其对难治性抑郁症有治疗效果突出。
简单来说传统的抗抑郁症药物的治疗方法是刺激大脑“奖赏中心”。艾斯氯胺酮是解除“奖赏中心”的抑制作用。
FDA批准氯胺酮鼻腔喷雾剂治疗抑郁症,我国的艾斯氯胺酮申报临床中,处在特殊审评通道。愿不久的将来我们国家的艾斯氯胺酮治疗抑郁症评审,审批成功,服务于中国的抑郁症患者。
最后祝愿阳光洒向大地的同时也能够照耀进每一位抑郁症患者的心里。
审稿专家: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杨世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