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茹是禾本科植物淡竹、青竿竹、大头典竹等的茎杆去外皮刮出的中间层。又叫竹皮、淡竹皮茹、青竹茹、淡竹茹等。
全年均可采制,取新鲜茎,除去外皮,将稍带绿色的中间层刮成丝条,或削成薄片,捆扎成束,阴干。前者称“散竹茹”,后者称“齐竹茹”。
取净竹茹团置热锅内用文火炒,有火星时稍洒清水,炒至黄色微具有焦斑时取出,摊凉。火炒后减弱竹茹寒性,使清热作用减弱,而留其化痰功能。
【性味归经】
微寒性,味甘。归胃经、胆经、脾经。
【药理研究】
抑制cAMP磷酸二酯酶活性,抗菌。
【化学成分】
含多糖、氨基酸、酚性物质、树脂类、黄酮类成分、对苯二甲酸-2' -羟乙基甲基酯、松柏醛、2,5-二甲氧基一对苯醌、对羟基苯甲醛、丁香醛、对香豆酸、阿魏酸、香荚兰酸。
【功能】
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主治】
01、用于痰热咳嗽,胆火挟痰,惊悸不宁,心烦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02、西医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急慢性咽炎等属于热痰壅肺者,慢性胃炎、膈肌痉挛、早孕反应等属于胃热阻滞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服,6-10克。清热化痰宜生用,清胃止呕宜姜汁炙。
【使用禁忌】
寒痰咳喘、胃寒呕逆及脾虚泄泻者禁服。
【配伍药方】
微寒性,味甘。归胃经、胆经、脾经。
01、治肺热痰咳:竹茹、枇杷叶、杏仁各9克,黄芩4.5克,桑白皮12克。煎服。(<安徽中草药》)
02、治妊娠烦躁口干及胎不安:淡竹茹50克。以水一大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徐徐温服。(《圣惠方》)
03、治小便出血:竹茹一大块。水煎服。(《世医得效方》)
04、治饮醉头痛:刮生竹皮五两。水八升,煮取五升,去滓。然后合纳鸡子五枚,搅稠,更煮再沸,二三升,服尽。(《肘后方》)
在我国传统饮食文化中,一些中药材在民间往往作为食材广泛食用,即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即食药物质)。根据国家卫健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文件,竹茹在限定使用范围和剂量内可作为药食两用。
竹茹茶
功效:清热凉血,化痰止呕。烦热呕吐、痰黄稠。
原料:竹茹5g、绿茶3g。
用法:用200ml开水冲泡5~10分钟即可。
竹茹芦根茶
功效:清热益胃,降逆止呃
原料:竹茹30g,芦根30g, 生姜3片。
用法:用以上三味水煎,代茶饮用。
竹茹陈皮粥
功效:清热化痰,和胃除烦
原料:竹茹10g、陈皮10g、粳米50g。
用法:陈皮切细丝备用,竹茹清洗干净后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煎煮,去渣取汁,粳米淘洗干净后加入药汁煮粥,待粥将熟时,撤入陈皮丝,稍煮即可。
审稿专家:竹溪县人民医院副主任药师 罗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