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中华医药宝库中,黄芩宛如一颗璀璨明珠,闪耀了两千余年。作为清热燥湿的“三黄”之一,这味苦寒良药从《神农本草经》走来,至今仍在中医临床绽放异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认识这株唇形科植物背后的健康智慧。
【来源】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主产于我国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尤其是河北承德产的黄芩,被誉为“道地药材”。因其断面鲜黄,古人形象地称之为“腐肠”“黄文”,民间则亲切地称其为“山茶根”“黄金茶根”。
【性状】
形状
多呈圆锥形,稍扭曲,长3~10厘米,直径1~3厘米。
表面
棕黄色或深黄色,有稀疏的疣状细根痕,上部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纹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有顺纹和细皱纹。
质地
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心红棕色;老根中心呈枯朽状或中空,暗棕色或棕黑色。
气味
气微,味苦。

【性味归经】
苦寒之性,专清湿热;中医认为,黄芩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
主治湿温、暑湿,湿热痞满,泻痢,黄疸。对湿热泻痢腹痛,常与白芍、葛根配伍;湿热黄疸则多配茵陈、栀子。
泻火解毒
用于肺热咳嗽,高热烦渴,痈肿疮毒。治肺热咳嗽,常配知母、桑白皮;高热烦渴则与黄连、栀子同用。
凉血止血
主治血热吐血、咳血、衄血、便血、崩漏。
清热安胎
专治胎热胎动不安,常与白术、竹茹配伍。现代临床常用其治疗妊娠恶阻和保胎。
【临床成方】
黄芩常和其他药材搭配,组成经典方剂,发挥更大作用:
黄芩汤(黄芩、芍药、甘草、大枣)
专治湿热痢疾,拉肚子、腹痛、肛门灼热时用它。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等)
感冒后寒热往来(一会儿冷一会儿热)、心烦、口苦,这方子少不了黄芩来清胆热。
蒿芩清胆汤(青蒿、黄芩、竹茹等)
湿热郁在少阳(半表半里),出现口苦、胸闷、恶心、尿黄,靠它清热化湿。
黄连解毒汤(黄芩、黄连、黄柏、栀子)
高热、烦躁、口舌生疮等“热毒炽盛”的情况,四味药合力泻火解毒。
【成药例证】
双黄连口服液
由金银花、黄芩、连翘组成,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症见发热、咳嗽、咽痛。
三黄片
由黄芩浸膏、大黄、盐酸小菜碱组成,清热解毒,泻火通便。用于三焦热盛所致的目赤肿痛、口鼻生疮、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心烦口渴、尿黄,便秘;亦用于急性胃肠炎,痢疾。
复方黄芩片
由黄芩、虎杖、穿心莲、十大功劳组成,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用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感冒发热,痈肿疮疡。
蒲地蓝口服液
由蒲地蓝、苦地丁、板蓝根、黄芩组成,清热解毒,抗炎消肿。用于疖肿、腮腺炎、咽炎、扁桃体炎。
一清颗粒
由黄连、大黄、黄芩组成,清热泻火解毒、化瘀凉血止血。用于火毒血热所致的身热烦躁、目赤口疮、咽喉牙龈肿痛、大便秘结。
【药食同源】
黄芩虽以药用为主,但也能少量融入日常,帮我们清清热:
黄芩菊花茶
黄芩3克、菊花5克,开水冲泡代茶。适合肺热、口干、喉咙痛的人,能清肺热、润喉咙(注意:苦寒,别天天喝)。
清热煲汤
炖瘦肉或排骨时,加3~5克黄芩(搭配茯苓、山药中和寒性),适合湿热天气里觉得“上火”、舌苔黄腻的人(孕妇慎用,需咨询医生)。
【注意事项和禁忌】
黄芩虽好,但“性寒”是把双刃剑,用错了可能伤身体:
脾胃虚寒者慎用
平时容易肚子凉、拉肚子、吃冷的就不舒服,用黄芩可能加重虚寒。
孕妇别乱碰
虽然黄芩能安胎,但只适合“胎热”情况,孕妇用前必须咨询中医师,别自己做主。
不建议长期用
苦寒伤胃,长期喝可能让胃口变差,甚至腹泻。
【总结】
从两千年前的《神农本草经》到今天的中药房,黄芩始终是清热燥湿的“主力”。它的苦,是为了帮我们驱散体内的湿热;它的寒,是为了扑灭多余的“火气”。但记住,中药讲究“对症”,用对了是良药,用错了可能添乱。一定要谨遵医嘱。
作者: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 主管药师 张愈
审稿专家: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 主任药师 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