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62岁的老年男性患者,因膝关节炎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治疗,一个多月后出现严重胃溃疡伴穿孔,最后不得不接受胃大部切除术才挽回生命。
原本消炎止痛的关节炎常规用药,为何会引发致命的胃穿孔事件?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缓解关节炎疼痛的常用药物,它们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活性,减少致痛物质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达到镇痛抗炎的作用。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想问前列腺素是什么?COX又是什么?
简单来说,前列腺素不仅可以诱发炎症、参与过敏反应,还有保护胃黏膜、扩张血管等作用。COX是参与前列腺素合成的关键酶,主要分为COX-1和COX-2。COX-1在体内分布广泛,其中分布在胃肠道的COX-1所合成的前列腺素,具有保护胃黏膜的作用,而COX-2只有在炎症发生时才会被激活,参与合成炎症部位的前列腺素。

按照对不同类型COX的抑制作用,NSAIDs可分为两大类:
分类  | 作用机制  | 胃肠道不良反应  | 代表药物  | 
非选择性COX抑制剂  | 抑制COX-1和COX-2  | 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可诱发消化道溃疡  | 阿司匹林、布洛芬、萘普生、吲哚美辛、美洛昔康、双氯芬酸、尼美舒利等  | 
选择性COX-2抑制剂  | 特异性阻断炎症部位COX-2的活性  | 较轻  | 塞来昔布、艾瑞昔布、依托考昔等  | 
如表可见,非选择性NSAIDs由于抑制COX-1,减少了胃肠道部位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削弱胃肠道粘膜屏障的防御功能,容易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
回到案例,患者为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逐渐萎缩,胃黏膜抵抗力下降,长期服用NSAIDs会持续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进一步削弱胃黏膜防御屏障,再加上胃酸与胃蛋白酶不断侵蚀黏膜,导致胃溃疡甚至胃穿孔,最终引发胃大出血。可见,老年人在服用NSAIDs时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较高,应引起重视。
那么,我们如何识别NSAIDs相关
消化道不良反应风险因素呢?

1、≥65岁;
2、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3、同时使用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泼尼松等)或抗凝剂(如华法林、达比加群、肝素等);
4、既往有消化性溃疡或上消化道出血病史;
5、合并心血管疾病、肾病等;
6、大剂量NSAIDs治疗(一般指处方推荐的最大剂量);
7、吸烟等。
05️ 预防措施与药物
存在以上风险因素时,建议加用预防消化道溃疡的药物:
类型  | 作用机制  | 典型药物  | 
质子泵抑制剂(PPI)  | 高效抑制胃酸分泌,促进溃疡愈合,是防治NSAIDs相关溃疡首选药  | 奥美拉唑、兰索拉唑、艾司奥美拉唑等  | 
H2受体抑制剂  | 抑制基础和餐后胃酸分泌,促进十二指肠溃疡愈合,但对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疗效有限  | 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  | 
黏膜保护剂  | 增加胃内黏液和碳酸氢盐分泌或修复黏液屏障,促进消化道溃疡愈合  | 米索前列醇、铝碳酸镁等  | 

服用NSAIDs后3个月内是胃肠道并发症的好发期,需密切留意是否出现上腹痛、黑便、呕血等异常症状,一旦出现该类情况,须立即就医。若确诊为NSAIDs相关消化道溃疡,应尽可能停用NSAIDs。

由于NSAIDs诱发胃肠道损伤可能无明显症状,所以即便没有感觉胃肠不适也不能放松警惕!当我们需要长期服用NSAIDs时,需定期监测血常规、肾功能、肝功能和血压等,以便及时发现不良反应的发生。

除了NSAIDs外,还有以下几类药物也容易引发消化道出血:
大类  | 类别  | 机制  | 典型药物  |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 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同时抑制胃黏膜分泌粘液,降低胃肠黏膜对胃酸的抵抗力  | 地塞米松、泼尼松、布地奈德、氟替卡松等  | 
抗血栓药  | 抗凝血药  |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自发性出血。通过影响凝血过程的不同环节,阻止血液凝固,在预防或治疗血栓性疾病的同时可诱发消化道出血  | 肝素、华法林、达比加群等  | 
抗血小板药  | 可用于预防心脑血管血栓,但由于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增加出血风险  |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奥扎格雷等  | |
抗生素  | 抗生素  | 抑制维生素K或凝血酶原合成,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 头孢哌酮、拉氧头孢等  | 
当我们服用以上药物时,需密切留意是否出现消化道不适以及便血、黑便等异常症状,并定期监测血常规,谨防无症状或隐匿性消化道出血。一旦出现异常症状,建议及早就医。
审稿专家:广州市胸科医院药学部 谭志欣=
作者:广州市胸科医院药学部 余微兰/刘祉琳
    标签 胃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