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香,在中国乃至整个东方文化中,拥有悠久的历史。它不仅是宗教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古人用以净化空气、陶冶情操的日常雅事。如今,线香、塔香等产品再度成为许多人生活中的新宠,宣称具有舒缓情绪、凝心安神乃至助眠等多重功效。然而,这些功效是真的吗?
常见的香和核心成分
从形态上,常见的香有线香、盘香、塔香等。然而我们更关注其成分来源。香的核心成分主要分为天然原料和人工添加剂两类,前者是其潜在药用价值的来源,后者则可能带来健康隐患。
天然原料
多为药食同源或中药材,例如:
沉香:含有挥发油(如沉香螺醇),是传统中药中“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的成分,也是高端香的核心原料;
檀香:含有α-檀香醇,中医认为能“理气和胃、散寒止痛”,常用于调节情绪相关的香方;
艾草:含有桉叶素、侧柏酮,既是艾灸原料,制成线香后气味温和,有“温经散寒”的传统认知;
其他如薄荷(清凉开窍)、丁香(温中降逆)、陈皮(理气健脾)等,也常作为辅助香材,丰富气味的同时叠加温和功效。
人工添加剂
需警惕潜在风险!
低价香品可能添加人工香精(如苯类化合物)、助燃剂(如硝酸盐)、黏合剂(如工业胶)。这些成分燃烧后可能释放甲醛、PM2.5、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不仅无药用价值,还会刺激呼吸道,长期接触甚至增加健康风险。
香的“药用功效”真的那么神奇吗?
从医药学角度来看,香的“功效”主要源自天然香材中挥发油的气味刺激,通过嗅觉神经影响情绪或生理状态,但仅为“辅助作用”,不能替代药物治疗。
传统医学视角
芳香理气,调畅情绪
中医认为“芳香入脾”“鼻通于肺”,天然香材的气味能通过“开窍醒神、理气和中”来调节身体状态。例如,沉香的醇厚气味可缓解焦虑,檀香的清雅气味能舒缓烦躁,适合在情绪紧张时辅助放松;艾草香的温性气味,对秋冬季节手脚冰凉、情绪低落者有温和的安抚作用。
现代研究视角
气味的神经调节作用
部分香材的挥发油(如檀香中的α-檀香醇、沉香中的沉香呋喃)可通过嗅觉传入大脑边缘系统(负责情绪调节的区域),促进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轻度释放,从而起到“舒缓情绪、减轻焦虑”的效果。
使用香品的核心注意事项
即使是天然香品,若使用不当也可能带来危害,需谨记以下四点:
优先选择“天然成分”香品:购买时仔细查看配料表,选择明确标注“沉香、檀香、艾草”等天然原料的产品,避免选购含“香精、助燃剂”等模糊表述的低价香品;
必须在通风环境下使用:香品燃烧会产生PM2.5(即使是天然香品也不例外,只是不含有害添加剂),在密闭空间中易导致呼吸道刺激,建议开窗或开启排气扇,每次使用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
控制使用频率:避免每天长时间点香,建议每周使用2-3次,每次30分钟为宜,以减少呼吸道长期接触燃烧产物的风险;
远离火源与高温:线香、塔香燃烧时明火温度较高,需放置在防火香盘上,远离窗帘、沙发等易燃物品,以防火灾隐患。
这些人群应避免,警惕“气味伤害”
呼吸道疾病患者
包括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过敏性鼻炎患者。香的燃烧产物(如PM2.5、挥发油)会刺激气道,诱发哮喘发作、鼻塞流涕等症状。
孕妇与婴幼儿
孕妇长期接触某些香材(如檀香、丁香)的挥发油,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婴幼儿呼吸道尚未发育完全,对PM2.5和气味刺激的耐受度极低,易引发支气管炎。
过敏体质者
对芳香类物质(如薄荷、丁香、花粉)过敏的人,可能因香的气味诱发皮肤瘙痒、荨麻疹、喉头水肿等过敏反应。
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香燃烧产生的少量一氧化碳,可能加重心脑缺氧,对冠心病、脑梗塞恢复期患者不利。
药师提醒
疲惫时点一支天然沉香,借助醇厚气味放松心情;雨天点一支艾草香,感受温和的自然气息......然而,切忌将其神化,更不可依赖香来“治病”。作为药师提醒大家:香只是生活的“小点缀”,而非健康的“救命草”。
作者: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 副主任药师 安薇
审稿专家: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 副主任中药师 戴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