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梧桐树抽出新芽,坐在小五医生诊室里的少年却耷拉着肩膀。家长掏出一把药盒:“医生,孩子吃了两个月的药还是这样,是不是换更强效的?”
类似场景每天都在发生,小五医生表示,很多家长存在擅自调整药物剂量的情况,更有家长担心长期服药会影响孩子智力发育。这些现象背后,暴露出大众对抗精神失常类药物认知的偏差。 本文将解答青少年服用抗精神失常药的几个疑问。 01、什么是抗精神失常药?抗精神失常药是指用于治疗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精神活动障碍疾病的药物统称。常见分类及代表药如下:
02、不良反应 因为个体差异性,服用任何药物都有可能发生不良反应,请不必过分担心,但是应该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身体反应和变化。 类型 表现 相关药品 神经系统 锥体外系反应和急性肌张力障碍,常见症状有震颤,突发性斜颈、眼球上翻、肢体僵硬。 多见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 神经系统 静坐不能,主观焦躁不安伴肢体无法静止。 氟哌啶醇、利培酮等 神经系统 过度镇静、日间嗜睡、注意力下降。 奥氮平、喹硫平常见 代谢与内分泌异常 体重增加,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 奥氮平、氯氮平等 心血管系统 可能诱发心律失常、低血压引发头晕或跌倒风险 齐拉西酮、氟哌啶醇、 喹硫平 撤药综合征 突然停用易出现头晕、感觉异常等 帕罗西汀、文拉法辛等
03、常见用药误区 01、药物会让人“变傻成瘾”的恐慌! 陈旧的铁门里关着狂暴的精神病人——这个场景构建起几代人对精神类药物的固有想象。实际上,现代抗抑郁药并非“镇定剂”,新型SSRI类药物(如氟西汀)重在调节情绪相关神经递质,通过提升5-羟色胺浓度改善情绪通道。真正危险的是随意停药可能引发的心慌、震颤等戒断反应。 02、孩子意志力够强就不需要吃药! “同学骂你就当没听见”“多出去跑跑步就好了”,这类建议往往来自最关心孩子的家长。小五医生说:跳舞骨折的少女能拄拐坚持上学,但她陷入抑郁时连喝水都困难”。研究发现,中重度抑郁患者的5-羟色胺浓度比健康人群低差不多一半,再强的意志力也难以抵挡抑郁的发生,但是药物能修正这种生理失衡,为心理治疗创造条件。 03、药效立竿见影才算有用! 患者常常焦虑:“服药三天了怎么还没效果?”其实精神类药物起效如同等待春耕时播种后的萌芽。大多数抗抑郁药,例如氯丙嗪、氟哌啶醇,1-2周内可能显现效果,但需4-6周达到充分疗效。难治性患者可能需更长时间或联合用药,急功近利更换药物反而造成治疗混乱。 04、打破“就医即确诊”的恐惧! 很多青少年患者家庭就医会拖延。家长要知道首次心理评估不等于确诊,就像体检异常指标需要复查而非直接确诊疾病。当孩子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行为或社会功能改变时,及时的专业评估不是“贴标签”,而是为孩子的大脑发育争取黄金干预期。神经发育研究揭示了早期干预的生物学优势。13-18岁青少年前额叶皮质突触修剪正处于高峰期,其神经可塑性是成年人的2.3倍。这意味着同等强度的心理干预,在青少年阶段能产生更显著的神经重塑效果。 春天从不会因为几片乌云就停住脚步,正确认识药物,正确看待药物不良反应,是为绽放的生命架起通向晴空的云梯。当社会逐渐放下对药物的偏见,会有更多患者获得科学救助的机会。 审稿专家: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酒泉医院(酒泉市人民医院),主任药师,谢希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