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药品安全知识  > 安全用药常识  > 基本常识

过敏疾病不用慌,抗组胺药来帮忙!

发布日期:2025-07-31 来源:PSM志愿者 作者: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药学部 梁芷晴

你是否常因花粉、尘螨、宠物毛发打喷嚏、眼睛红肿,或因牛奶、海鲜、芒果等食物引发皮疹、腹泻?这些都是过敏反应。

过敏是世界卫生组织21世纪重点防治的三大疾病之一,轻则影响生活,重则危及生命。

作为抗过敏的“核心武器”,抗组胺药如何快速缓解症状?不同药物有何区别?该如何选择?一起来探索抗组胺药的奥秘吧!

什么是过敏性疾病?

过敏性疾病是免疫系统接收到“错误警报”后过度反应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当

身体误把花粉、粉尘、食物等无害物质当成“敌人”时,就会释放大量组胺——它是引发过敏反应的“罪魁祸首”,最终导致皮肤瘙痒、红肿、打喷嚏、流鼻涕甚至呼吸困难。

抗组胺药怎么对抗过敏?

抗组胺药的作用就像“信号干扰器”,能抢先与组胺的“信号接收站”(H1受体)对接,阻止组胺传播“警报信号”,从而快速缓解过敏症状,比如止痒、消肿、减少鼻涕等。

抗组胺药有哪些?怎么选用?

抗组胺药物分为三代,它们的区别如下

第一代抗组胺药

代表药物

氯苯那敏、苯海拉明、酮替芬、异丙嗪等。

特点

(1) 起效快(15-30分钟),对急性过敏效果好。

(2) 易透过血脑屏障,产生镇静作用,引起嗜睡、头晕、乏力。

(3) 具有抗胆碱能副作用,易引起口干、便秘、排尿困难。

(4) 作用时间短,需要每日多次进行服药。

适用情况

(1) 急性过敏如急性荨麻疹、过敏性鼻炎发作期。

(2) 过敏伴严重瘙痒影响睡眠时。

第二代抗组胺药

代表药物

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依巴斯汀、奥洛他定等。

特点

(1) 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嗜睡副作用小。

(2) 抗胆碱能副作用小。

(3) 作用持续长,大部分每日一次用药即可。

(4) 部分药物可能影响心脏,具有QT间期延长风险。

适用情况

(1) 慢性过敏如慢性荨麻疹、常年性过敏性鼻炎。

(2) 白天需工作/学习人群。

第三代抗组胺药

代表药物

地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等。

特点

(1) 镇静等不良反应更少,心脏安全性提升。

(2) 部分药物不经肝脏代谢,药物相互作用少。

适用情况

敏感人群,如儿童、肝功能异常者。

家里有小孩、老人、孕妇又该如何选用?

儿童

避免一代,优选二、三代抗组胺药物。一代的中枢抑制作用对儿童的认知功能可存在影响,也会影响儿童正常的学习、生活质量。

且二代、三代中有盐酸西替利嗪滴剂、地氯雷他定混悬剂等剂型上更适合幼儿使用的种类。

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氯苯那敏、苯海拉明、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是属于妊娠B级药物,即相对安全,但应在医师的指导下权衡利弊后使用。

抗组胺药会通过乳汁分泌,不推荐哺乳期女性使用,若症状严重,应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的同时停止哺乳。

老年人

一代抗组胺药具有镇静作用,影响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且易致其跌倒;具有抗胆碱能作用,影响导致老年人排尿困难等,故慎用。可选用二、三代。

肝肾功能不全者

肝功能不全者优选用西替利嗪或左西替利嗪,无需调整剂量;肾功能不全者优选用依巴斯汀,无需调整剂量。

肝肾功能同时不全者可选用依巴斯汀,无需调整剂量,但严重肝衰竭者依巴斯汀每日用量严禁超过10mg。

其余药物具体用量需结合临床评估,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药师提醒

1. 长期使用同一种抗过敏药物(如超过1个月)可能会降低药效并增加不良反应风险。若需长期治疗,建议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调整抗过敏药物,以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

2. 因抗组胺药物能阻止或降低皮试的阳性反应发生,故48小时内有服用抗组胺药物的应在皮试前告知医护人员。

3. 除了药物治疗,日常生活中积极避免过敏原、注意休息与保暖、保持室内清洁通风等,同样是管理过敏不可或缺的环节。面对过敏,我们无需过度焦虑,更不应盲目恐慌。以科学的态度,在医生和药师指导下共同管理过敏,我们完全可以与这个“小麻烦”和平共处,享受健康、无忧的生活。


作者: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药学部 梁芷晴

审稿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副主任药师 赵慧彬


意见
反馈
返回
顶部

关于PSM | 联络我们 | 加入PSM志愿者 | 美国PSM | 印度PSM | 问题反馈

免责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686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9573号

技术支持:深圳瑞麦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