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药品安全知识  > 安全用药常识  > 基本常识

害怕“药品不良反应” 不敢吃药!一文打破误解,别让恐惧耽误治疗

发布日期:2025-07-30 来源:PSM志愿者 作者: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 药师 朱敏

有人服用左氧氟沙星一周后,跟腱突然断裂;有人听闻司美格鲁肽可能影响视力,急忙停药;一名女士因牙龈肿痛服六神丸10粒,随即心慌、腹绞痛、呕吐腹泻,经就医缓解……这些手机里的消息让许多人心中生疑:药品到底安不安全?药品不良反应真的如此可怕吗?

事实上,这些案例背后隐藏着我们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诸多误解。要澄清这些误解,首先需要明确相关概念。

什么是药品不良反应?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误解答疑

误解一:“是药三分毒”

药品说明书上的不良反应列表越长,是否意味着该药品越不安全?

药师解答

其实,这是一个常见的误区!国家药监局明确规定,药品说明书必须如实列出“已知的、严重的或常见的不良反应”。这也是法律规定的强制性要求,而非药品“毒性大”的证明。

简而言之,越是广泛使用、深入研究过的药品,发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就越多,因此说明书上才会写得密密麻麻,看似吓人,实际上却恰恰说明这个药的研究足够充分、足够可靠!

误解二:只要吃药,就一定会有不良反应?

药师解答

未必如此!不良反应本身是偶然发生且突然出现的现象,受个体基因差异、基础疾病状态、联合用药情况等多种因素影响,绝非不可避免的“必然事件”。

临床研究表明,我们日常使用的大部分药品,引发严重不良反应的概率实际上非常低,大约每1万人中仅有1人可能遭遇此类情况。

例如,氟喹诺酮类药品(如左氧氟沙星)虽然存在肌腱损伤的风险,但其发生率极低。

专家指出,高风险人群(如60岁以上老人、糖尿病患者、运动爱好者)需要特别警惕,而普通人群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这些药品仍然是安全的。再以临床常用的降糖药二甲双胍为例,大约5%-10%的患者会出现胃肠道不适,但大多数人在用药一段时间后,症状会自然缓解,这并非普遍现象。

误解三:中药、中成药“温和”,不会有不良反应?

药师解答

中药的“纯天然”并不等同于“无风险”。中药的不良反应可能源自药材本身的毒性、炮制不当或与其他药品的相互作用。

例如,附子、乌头等中药含有乌头碱,过量使用可导致心律失常;朱砂、雄黄则含有重金属,长期滥用可能损害肝肾功能;即便是常见的甘草,长期大量服用也可能引发血压升高和水肿。雷公藤多苷片等中成药在过量或长期使用的情况下会造成肝肾功能损害的副作用;六神丸含有蟾酥等有毒成分,可能会引起房室传导阻滞,频发性室性早搏等心脏毒性。

因此,使用中药、中成药同样需要在医生、药师的专业指导下进行。

误解四:轻微不良反应忍忍就好,不用管或者把药停一停?

药师解答

这是危害健康的错误行为。任何新出现的不适症状都需警惕可能是不良反应。轻微反应如不及时处理,可能会演变为严重后果。

例如,他汀类药品引起的轻微肌肉酸痛,若忽视,可能发展为横纹肌溶解症(发生率约0.04%),进而导致急性肾衰竭;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引起的轻度胃灼热,可能是胃溃疡的早期信号。

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癫痫等慢性病的药品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应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切不可自行停药,因为乱停药比不良反应本身更危险!

最后倡导

个人发现不良反应可登录PSM药品不良反应个人自报平台,使用方便,仅需扫码登录在微信即可完成填写,这是法定权利也是义务。国家药监局鼓励公众上报,为药品风险评估提供关键依据。及时上报和咨询医生,才能避免小问题演变成大麻烦。

药师提醒

用药前多问一句:向医生说明你的过敏史、正在服用的药品(包括保健品)以及肝肾功能状况,以便医生为你规避高风险药品。

拿到药后多看一眼:重点关注不良反应中“需警惕的症状”(例如“出现皮疹应立即停药”)。

用药期间多留心:记录身体变化,如“服用降压药第3天开始头晕,平躺后缓解”,这些细节有助于医生迅速判断。

有不适及时沟通:切勿自行查阅百度后停药,医生对药品特性更为清楚,及时反馈可避免小问题演变成大麻烦。


作者: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 药师 朱敏

审稿专家: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 副主任药师 安薇


意见
反馈
返回
顶部

关于PSM | 联络我们 | 加入PSM志愿者 | 美国PSM | 印度PSM | 问题反馈

免责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686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9573号

技术支持:深圳瑞麦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