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药品安全知识  > 安全用药常识  > 基本常识

疟疾要药——鸦胆子

发布日期:2025-07-25 来源:PSM志愿者 作者: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 林颖敏

【来源】

本品为苦木科植物鸦胆子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性状】

本品呈卵形,长6~10mm,直径4~7mm。表面黑色或棕色,有隆起的网状皱纹,网眼呈不规则的多角形,两侧有明显的棱线,顶端渐尖,基部有凹陷的果梗痕。果壳质硬而脆,种子卵形,长5~6mm,直径3~5mm,表面类白色或黄白色,具网纹;种皮薄,子叶乳白色,富油性。气微,味极苦。

【性味与归经】

苦,寒;有小毒。归大肠、肝经。

【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毒,截疟,止痢;外用腐蚀赘疣。用于痢疾,疟疾;外治赘疣,鸡眼。

【用法与用量】

0.5~2g,用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吞服。外用适量。

【贮藏】

置干燥处。

【效用分析】

鸦胆子性味苦寒、有小毒,入大肠经,能清热解毒,尤善清大肠蕴热,燥湿杀虫、凉血止痢,故可用治热毒血痢,便下脓血,里急后重等。

鸦胆子苦寒入肝经,能清肝胆湿热,有杀虫截疟之功,故每用于各种类型的疟疾,尤以间日疟及三日疟疗效最佳。

本品外用有腐蚀赘疣作用。可用于赘疣,鸡眼等。

【配伍应用】

鸦胆子配木香

鸦胆子苦寒降泄,入大肠、肝经,走血分,能清热解毒,尤善清大肠蕴热,燥湿杀虫、凉血止痢,《医学衷中参西录》谓其“凉血解毒,善治热性赤痢,二便因热下血”;木香味苦泄辛行温通,人胃、大肠、胆经,走气分,善行气导滞,除脘腹胀痛、泻痢后重。两药相配,气血并治,清热解毒、凉血止痢、行气止痛效佳。适用于泻痢里急后重。

【鉴别应用】

鸦胆子与白头翁

两药均苦寒归大肠经,均善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同治热毒血痢、阿米巴痢疾、疟疾。然鸦胆子苦寒有小毒,兼归肝经,长于燥湿杀虫、止痢、截疟,治痢疾、截疟效佳,为治热毒血痢、冷积久痢及各型疟疾之要药;且外用有腐蚀赘疣作用。可用于赘疣,鸡眼等。而白头翁苦寒降泄,尤善清肠胃湿热及血分热毒,为治热毒血痢之良药。

【注意】

本品有小毒,对胃肠道及肝肾均有损害,胃肠出血及肝肾疾病患者,应慎用。

内服需严格控制剂量,不宜多用久服。外用注意用胶布保护好周围正常皮肤,以防止对正常皮肤的刺激。

【本草摘要】

《岭南采药录》

“治冷痢,久泻。又能杀虫。”

《本草纲目拾遗》

“治痢、治痔。”

《医学衷中参西录》

“味极苦,性凉,为凉血解毒之要药,善治热性赤痢,二便因热下血,最能清血分之热及肠中之热。”


作者: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 林颖敏


意见
反馈
返回
顶部

关于PSM | 联络我们 | 加入PSM志愿者 | 美国PSM | 印度PSM | 问题反馈

免责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686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9573号

技术支持:深圳瑞麦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