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哟,肩膀疼得抬不起来了!”
“这老寒腿,一变天就难受。”
“昨天健身过头,今天肌肉酸爽……”
从伏案工作的肩颈酸痛,到运动过度的肌肉拉伤,再到老年人的关节不适,止痛贴膏无疑是咱们家庭药箱里的“贴心伴侣”。但走进药店,五花八门的贴膏常常让人眼花缭乱——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哪种才最适合我的问题?
以下整理了较为常见的五种止痛贴膏,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作用机制:其主要成分利多卡因是一种局部麻醉剂,通过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来缓解疼痛。
适应症:用于缓解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用于无损皮肤。
注意事项:酰胺类局麻药有过敏史患者禁用。
用法用量:将本品覆盖于疼痛最严重区域,单次最多同时使用3贴(700 mg 利多卡因/贴),24小时内累计贴敷时间不超过12小时。

作用机制: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发挥抗炎、镇痛、解热作用。
适应症:用于肌肉痛、骨关节炎、外伤导致肿胀或疼痛的消炎和镇痛。
注意事项:支气管哮喘患者慎用。
用法用量:贴敷患处,每日一次(100mg 洛索洛芬钠/贴)。
作用机制: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发挥抗炎、镇痛作用。
适应症:用于骨关节炎、肩周炎、肌腱及腱鞘炎、肌肉痛,外伤所致肿胀、疼痛。
注意事项:支气管哮喘患者慎用。
用法用量:一日2次(40mg 氟比洛芬/贴),贴于患处。
作用机制: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发挥抗炎、镇痛、解热作用。
适应症:用于缓解肌肉、软组织的扭伤、拉伤、挫伤、劳损、腰背部损伤引起的疼痛以及各种关节疼痛。
注意事项:对非甾体抗炎药物过敏者、破损皮肤或感染性伤口禁用。
用法用量:每日1次,每次1-2贴(50mg 双氯芬酸钠/贴),根据疼痛面积大小确定用量,12岁以下儿童根据具体情况要咨询药师或医生。
作用机制: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发挥强效抗炎、镇痛、解热作用。
适应症:用于缓解局部软组织疼痛,如扭伤、拉伤、肌肉酸痛、颈椎病、肩周炎等。
注意事项:本品禁用于对本品过敏者、哮喘患者;11岁以下儿童禁用,儿童须在成人监督下使用。
用法用量:贴于患部关节,每日一至2次(45.5mg 吲哚美辛/贴)。
5种贴膏有效成分对比分析一览表
主要成分  | 利多卡因  | 洛索洛芬钠  | 氟比洛芬  | 双氯芬酸钠  | 吲哚美辛  | 
机制  | 阻断神经传导止痛  | 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前列腺素合成止痛  | |||
作用强度  | 局部止痛,无抗炎作用  | 抗炎镇痛作用中等,副作用较少  | 抗炎镇痛作用较强,副作用适中  | 抗炎镇痛作用最强  | |
特点  | 起效快,持续时间较短,通常用于急性疼痛(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浅表疼痛)。  | 主要用于慢性炎症性疼痛(如关节炎、肌肉痛、腰痛等)  | |||
副作用  | 局部刺激,过敏反应  | 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皮肤刺激等。  | 可能引起皮肤刺激、胃肠道不适、肝肾毒性等  | ||
明确病因:止痛贴膏仅缓解症状,需明确疼痛原因并针对病因治疗。
避免长期使用: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类贴膏可能引起皮肤刺激或其他副作用。
禁忌症:
- 皮肤破损或感染部位禁用。
- 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联合用药:如果疼痛严重,贴膏效果有限,可结合口服止痛药或其他治疗方式。
最后总结
止痛贴膏适用于局部肌肉、关节、神经等疼痛的缓解,尤其适合轻中度疼痛或慢性疼痛的管理。但对于严重疼痛或病因不明的疼痛,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审稿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药学部 华小黎 副主任药师
作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药学部 李秋琪、马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