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药品安全知识  > 安全用药常识  > 基本常识

破瘀排脓的“肠胃清道夫”——败酱草

发布日期:2025-10-25 来源:PSM志愿者 作者: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 主管药师 廖沙

在田野乡间,有一种叶片边缘呈锯齿状的植物。揉搓它的茎叶,会闻到一股类似陈年豆酱的特殊气味,它是一味历史悠久、功效卓著的中药材——败酱。“败酱”之名来源,不仅与其特殊气味相关,另外与其核心药用价值——“摧毁痈疮脓肿,如破败酱脓”也相呼应。

一眼识草:闻香识药

败酱草,顾名思义,其全草散发着一股类似豆酱腐败后的特殊气味,这是它最鲜明的标志。正因这股“败酱”之气,而得名。

植物来源:药典正品是败酱科黄花败酱或白花败酱主要功效为破瘀排脓;民间亦称十字花科菥蓂为败酱草,但药效有侧重,长于“清肝明目”,注意区分。

败酱

菥蓂

茎:

直立,有分枝。

叶:

对生,叶片多羽状分裂。

花:

小型黄花或白花,聚集成复伞房花序。

败酱

菥蓂


性味归经

味辛、苦,性微寒,归胃、大肠、肝经。


功能与药理作用

核心功效为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1、清热解毒,消痈排脓

最经典、最著名的功效。尤其善于治疗肠痈(相当于现代的急性阑尾炎、阑尾脓肿)。名方“薏苡附子败酱散” 就是以其为主药,配伍薏苡仁、附子,专门用于治疗已成脓但体虚的肠痈。对于肺痈(肺脓肿)、皮肤疮痈肿毒,它也能通过清泄热毒、破瘀排脓而奏效。

2、祛瘀止痛

其辛散行滞之性,能入血分而活血祛瘀。对于血瘀引起的胸腹疼痛、产后瘀滞腹痛,有良好的止痛效果。

3、清利湿热,凉血止痢

其苦寒之性还能凉血,对于痢疾带血者尤为适宜。

现代药理视角

败酱草含有挥发油、皂苷、黄酮类等成分。具有:抗菌消炎、抗肿瘤、镇静保肝等作用。


配伍应用

肠痈

败酱30g + 大黄10g(后下) + 牡丹皮15g + 桃仁10g,水煎服,每日1剂。功效:清热解毒、化瘀消痈,适用于肠痈初期,腹痛、发热等症状较轻者。

热毒疮疡

败酱20g + 金银花20g + 蒲公英20g + 紫花地丁15g,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症:皮肤热毒疮疡,红肿热痛明显者,可有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产后瘀滞腹痛

败酱15g + 当归12g + 川芎10g + 桃仁10g,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症:产后因瘀血阻滞导致的小腹疼痛、恶露不尽等症,能祛瘀止痛、调理气血。


居家小妙招

1、夏日消暑凉茶

取干败酱草5-10克,用沸水冲泡,代茶饮,可用于预防和缓解轻度的咽喉肿痛、口干舌燥。

2、皮肤疖肿外敷

若有轻微的毛囊炎或小疖子,可采摘新鲜败酱草,洗净捣烂,直接敷于患处,有助消炎退肿。


注意事项

用量不宜过大:一般煎服用量在6-15克。过量可能引起恶心等胃肠道反应。

1.败酱性微寒,脾胃虚寒、腹泻便溏者慎用,以免加重脾胃不适。

2.阴疽(无红肿热痛的阴寒性疮疡)者忌用,因其清热解毒之性可能不利于阴疽恢复。

3.用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宜清淡饮食,以助药效发挥。

4.孕妇慎用:其活血祛瘀功效可能对胎儿不利。

5.临床用药需遵循“辨证施治”原则,不可自行长期服用,如有不适需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审稿专家:

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 主任药师 杨茹

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 主任药师 张玲

作者: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 主管药师 廖沙

意见
反馈
返回
顶部

关于PSM | 联络我们 | 加入PSM志愿者 | 美国PSM | 印度PSM | 问题反馈

免责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686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9573号

技术支持:深圳瑞麦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