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药世界里,常有 “同名异药” 的情况 —— 名称相近甚至相同,药效、来源却大不相同,红大戟与京大戟便是典型代表。二者均以 “大戟” 为名,都有峻下逐水的功效,却分属不同科属,临床应用也各有侧重。若混淆使用,可能影响疗效甚至引发风险。今天,我们就从多个维度拆解这两味药。

红大戟

京大戟
红大戟为茜草科植物,通常没有乳汁管,药用部位为干燥块根,主产于广西、云南、广东等地,又称 “红芽大戟”。它的块根多呈圆锥形或长纺锤形,略弯曲,质地坚实,不易折断,断面呈皮部红褐色、木部棕黄色或黄棕色,纹理略显放射状;气味轻微,味微辛、辣。

红大戟新鲜块根

京大戟为大戟科植物大戟,乳汁管发达,药用部位为其的干燥根,主产于江苏、四川、江西等地。根呈不整齐的长圆锥形,略弯曲,常有分枝。顶端略膨大,有多数茎基及芽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类白色或淡黄色,纤维性。气微,味微苦涩。

京大戟新鲜根茎

相同的
二者均属于性寒、味辛、苦。均归肺、脾、肾经。
不同点
红大戟更偏向于作用于上焦(肺)和中焦(脾);京大戟则更侧重作用于下焦(肾)。
1、红大戟——消肿散结的“专家”
也具备泻水逐饮的功效,但力量远不如京大戟。长在于 “消肿散结” 。
疮疡肿毒:如皮肤红肿热痛的疖肿、痈肿,可将红大戟研末外敷,著名的外用成药 “紫金锭” 中,就含有红大戟。或与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药配伍内服
瘰疬痰核:即颈部、腋下的淋巴结肿大(如淋巴结炎、淋巴结核),常与夏枯草、玄参等配伍
2、京大戟——攻逐水饮的“猛将”
其泻下逐水之力非常峻烈,能引起剧烈腹泻。由于其药力迅猛,毒性大,必须严格炮制(醋制可降低毒性),并中病即止。
重症水肿:对于常规利水药无效的顽固性水肿,京大戟可通过 “泄下利水” 快速排出体内水湿
胸腹水胀:如癌性胸腹水属实证者,京大戟可与葶苈子、大黄等配伍,增强 “逐水消肿” 之力
痰饮喘咳:可 “逐水化痰”,缓解肺部壅滞,但需搭配温肺化痰药(如干姜、细辛),中和其寒性。
严格控制用量,避免 “毒性反应”
1、禁忌人群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脾胃虚弱者、体质虚弱者、有出血倾向者
2、配伍禁忌
避免 “药性冲突”。
京大戟有明确的 “配伍禁忌”——不宜与甘草同用(“十八反” 中 “藻戟遂芫俱战草” 的记载),二者同用可能增强毒性,引发不良反应;
红大戟虽未被明确列入 “十八反”,但为安全起见,也建议避免与甘草配伍。
此外,二者均性寒,不宜与其他寒凉药(如黄连、黄芩)大量同用,以免损伤阳气。
二者名同实异,京大戟力猛毒大,红大戟力缓毒小且长在于 “消肿散结”。在现代临床中,红大戟的应用远多于京大戟。
审稿专家:
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 主任药师 杨茹
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 主任药师 张玲
作者: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 主管药师 廖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