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心衰患者,心肌收缩力减弱是核心问题。正性肌力药物可以有效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快速缓解心力衰竭症状,是急性心力衰竭治疗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正性肌力药物:儿茶酚胺类、磷酸二酯酶 -Ⅲ 抑制剂、洋地黄类等通过增加细胞内Ca²⁺浓度发挥作用,存在细胞毒性、致心律失常风险,可能减少冠状动脉灌注。
左西孟旦的优势在于(1)作用机制:通过增加肌钙蛋白(cTnC)对 Ca²⁺的敏感性发挥作用,与 cTnC 可逆结合,收缩期强心,不影响舒张功能。(2)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循证研究(CASINO、RUSSLAN 研究)证实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国内外指南推荐为 Ⅱa 类建议、B 级证据。(3)拓展作用与适应证:具正性肌力、恢复脑室 - 动脉耦合、增加组织灌注、抗炎等作用,适应证拓宽,在晚期心衰及 AHF 合并症中具潜在益处。
01、正性肌力作用
作为钙离子增敏剂,增加心肌肌钙蛋白C对钙离子的敏感性,从而增强心肌收缩力(正性肌力作用),但不显著增加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和心肌耗氧量,不激活交感神经系统。
02、血管扩张作用
激活血管平滑肌细胞 K⁺-ATP 通道,促使 K⁺内流,细胞膜超极化,阻滞 Ca²⁺内流,扩张冠状动脉及外周血管,降低肺动脉压和外周血管阻力,增强心搏出量,改善组织灌注,恢复脑室 - 动脉耦合。
03、心脏保护潜力
减少自由基生成、抑制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下调核因子 κB 等转录,抑制炎症反应;下调心房钠尿肽 mRNA 表达,减轻心肌损伤;改善冠脉血流量,减少梗死面积。
04、磷酸二酯酶抑制作用
其活性代谢产物具选择性 Ⅲ 型磷酸二酯酶抑制作用,超过推荐剂量时阻滞 cAMP 降解,提高 cAMP 含量,增加心肌收缩力及心排血量,降低危重症心衰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
左西孟旦的药代动力学在临床治疗的剂量范围(0.05-0.2ug/kg/min)呈线性关系。
分布容积约 0.2 L/kg,97%-98% 与血浆蛋白结合,活性代谢产物 OR-1855、OR-1896 蛋白结合率分别为 39%、42%。
完全代谢,几乎不以原形排泄,主要经肠道和肝脏代谢。
消除率约为 3.0 mL/(min・kg),半衰期约 1 h,其中54% 经尿、44% 经粪便排泄,95%的药物 在一周内排出;循环代谢产物 OR-1855 及 OR-1896 形成和消除缓慢,血浆浓度达峰时间约为静脉输注后 2 d,半衰期约 75-80 h,主要经尿液排出。
用于传统治疗疗效不佳、需增加心肌收缩力的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AHF)患者短期治疗,仅静脉输注,可经外周或中央静脉给药。
推荐给药方案:治疗的初始负荷剂量为 6-12 μg/kg,时间应大于10分钟,之后应持续输注0.05-0.2ug/kg/ml。对于同时应用血管扩张剂和/或正性肌力药的患者,治疗初期的推荐负荷剂量为6ug/ml。在负荷剂量给药时以及持续给药开始30-60分钟内,密切关注患者的反应,如反应过度(低血压、心动过速),应将输注速率减至0.05ug/kg/min或停止给药。对于急性失代偿期的严重慢性心衰患者,持续给药时间通常为24小时。左西孟旦停药后,未发现有耐药和反弹现象。血流动力学效应至少可持续24小时,停药后,此效应可能持续9天。
稀释: 必须使用5%葡萄糖溶液稀释。不推荐使用生理盐水或其他含钙溶液稀释或配伍。
肾功能损害患者:轻、中度肾功能损害患者要小心使用本品,对于严重肾功能损害(肌酐清除率<30ml/min)的患者应禁用。
肝功能损害患者:轻、中度肝功能损害患者要小心使用本品,但无需调整剂量,对于严重肝功能损害的患者应禁止使用。
治疗过程中必须对心电图、血压、心率、尿量进行监测。监测应持续到输注结束后至少3天或者直到患者临床症状较为稳定。对于轻、中度肾功能损伤或轻、中度肝功能损伤的患者,建议至少监测5天。
按器官系统分类:
精神系统:失眠(常见)。
神经系统:头晕(常见)、头痛(十分常见)。
心脏:房颤、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心衰、心肌缺血、早搏(常见);室性心动过速(十分常见)。
血管系统:低血压(十分常见)。
胃肠系统:恶心、呕吐、腹泻、便秘(常见)。
代谢及营养系统:低钾血症、血红蛋白减少(常见)。
1、过敏相关:对左西孟旦或其他任何辅料过敏者禁用。
2、机械性疾病:合并严重瓣膜狭窄等影响心室充盈和 / 或射血功能的机械性阻碍性疾病者禁用。
3、肝肾功能:肝肾功能重度损伤(肌酐清除率 < 30 mL/min)者禁用。
4、循环系统:伴有严重低血压、心动过速或有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病史者禁用。
审稿专家: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 主任药师 张玲
标签 每日一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