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药品安全知识  > 安全用药常识  > 基本常识

五叶清火,一藤通淋 ——乌蔹莓

发布日期:2025-09-10 来源:PSM志愿者 作者: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 主管药师 赵翩

采苓采苓,首阳之巅。

——《诗经·唐风·采苓》

诗中所描绘的采药景象,至今令人神往。那隐于山野的‘苓’,究竟是何物?自古便有两种猜想:一说是甘草,一说,正我们今天要探寻的主角——乌蔹莓。无论答案为何,这种蔓生于山野、味带酸苦的植物,早已悄然走入华夏文明的诗篇。如绿毯铺地,似蛇蔓蜿蜒,它虽非名贵,却是一味不容小觑的解毒良材。

乌蔹莓,为葡萄科乌蔹莓属植物,易与绞股蓝等植物混淆,二者虽外形有相似处,但植物类别、功效等差异大,需仔细区分。其广泛分布于我国陕西、河南、山东以南各省区,常攀援在山坡、沟谷林下、灌丛或墙壁、岩石上,是山野间充满野趣的绿色存在。

【形状特征】

乌蔹莓是草质藤本。小枝呈圆柱形,有纵棱纹,无毛或微被疏柔毛。卷须 2 - 3 叉分枝,与叶对生。叶为鸟足状 5 小叶,小叶呈倒卵圆形、椭圆形或狭椭圆形,顶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每侧有 6 - 15 个锯齿,上面绿色且无毛,下面浅绿色,无毛或微被毛;叶柄长 1.5 - 10 厘米,中央小叶柄长 0.5 - 2.5 厘米,侧生小叶柄较短。伞房状多歧聚伞花序,通常与叶对生或假顶生;花瓣 4 枚,呈三角状卵圆形,外面被乳突状毛;雄蕊 4 枚,花药卵圆形,长宽近相等;花盘发达,呈 4 浅裂状。果实近球形,有种子 2 - 4 颗;种子倒卵圆形,顶端圆形,基部有短喙,种脐在种子背面近中部呈带状椭圆形,上部种脊突出,表面有肋纹。

【鉴别】

绞股蓝与乌蔹莓形态最为相似,最可靠的区分点是卷须:乌蔹莓卷须与叶对生,即与叶片生长方向相反,不同侧;绞股蓝卷须从叶腋处生,与叶同侧;

花序

乌蔹莓为复二歧聚伞花序;绞股蓝为圆锥花序;

果实

乌蔹莓果实为浆果,捏破有浆液流出;绞股蓝果实果皮木质,较硬,难以捏破。

【性味】

味酸、苦,性寒,归心、肝、胃经。酸能收敛,苦可清热,寒能泻火,这样的特性让它在应对热毒病症时,能发挥 “强劲药力”。【功能与药理作用】

传统中医认为,乌蔹莓能清热利湿、解毒消肿。《唐本草》记载它 “主风毒热肿,游丹,蛇伤”,《本草纲目》也提到 “捣汁服,解金石毒;涂,敷疮肿”,是古时应对热毒疮肿、蛇虫咬伤的 “山野良药”。现代研究也为其传统功效提供了科学支撑:

清热解毒

乌蔹莓含有的黄酮类、酚酸类等成分,能有效清除体内热毒,对痈肿疮毒、咽喉肿痛等有良好的缓解作用,可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红肿热痛症状。

抗菌消炎

其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外用可辅助治疗皮肤感染、痈疖等,为肌肤构建 “抗菌屏障”。

利湿退黄

能促进体内湿邪排出,对湿热黄疸有一定的调理作用,可改善因湿热熏蒸导致的身目发黄、小便短赤等症状

【药用+妙用】

药用价值

单方应用

取乌蔹莓 15 - 30 克水煎服,可缓解热毒疮疡、咽喉肿痛;鲜品捣烂外敷,能治疗痈肿疔毒、蛇虫咬伤。

复方配伍

治湿热黄疸,乌蔹莓配茵陈、栀子,清热利湿退黄;治风湿痹痛,乌蔹莓搭威灵仙、独活,祛风除湿通络。

生活妙用(非药用)

乌蔹莓绿植

其枝叶繁茂,形态优美,可作为观赏绿植栽培于庭院、阳台,为家居增添一抹自然野趣。

乌蔹莓染料

其茎叶可提取天然色素,用于染制织物,能得到清新的绿色系布料,感受自然染色的独特魅力。

乌蔹莓茶

夏季采其嫩叶晒干,与薄荷、甘草同泡,清热解暑,生津止渴。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者慎用,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孕妇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采摘乌蔹莓时,注意区分与其他相似有毒植物,确保来源安全,且不可过度采摘,保护野生资源。


作者: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 主管药师 赵翩

审稿专家: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  主任药师  张玲


意见
反馈
返回
顶部

关于PSM | 联络我们 | 加入PSM志愿者 | 美国PSM | 印度PSM | 问题反馈

免责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686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9573号

技术支持:深圳瑞麦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