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药品安全知识  > 安全用药常识  > 基本常识

冬病缠身根源在肾阳!三伏天“趁热”调理是关键

发布日期:2025-08-14 来源:PSM志愿者 作者: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 药师 杨秀芳

三伏天,骄阳似火,天地间阳气鼎盛。对于深受肾阳虚困扰的朋友(常表现为怕冷、腰膝酸冷、夜尿频多、精神不振、性功能减退、舌淡胖苔白等),这正是一年中逆转体质、培补元阳黄金窗口期!“冬病夏治”的精髓在于借天之力,而三伏补肾阳,则是核心中的核心。这份详尽的“伏天攻略”,助你科学利用这40天,为身体这座“小火炉”添足燃料。

为何肾阳虚是冬病的“罪魁祸首”?

1.肾阳——人体抗寒的“能量源”

肾阳(命门之火)温煦全身,抵御寒邪;

肾阳不足→寒邪直中脏腑经络→冬季气血凝滞→咳喘、关节痛、腹痛加重。

2.肾主纳气,虚则咳喘不止

肾不纳气,冬季寒气袭肺,诱发老慢支、哮喘。

3.肾司二便,虚则夜尿频多

肾阳亏虚,膀胱气化无力,夜间小便清长频数(≥3次)。

 典型肾阳虚表现自查:
 畏寒肢冷(腰膝尤甚)
 五更腹泻、完谷不化
 性功能减退、腰膝酸软
 舌淡胖有齿痕,苔白滑

三伏天“趁热”调理:4大科学依据

1.天时:自然阳气鼎盛

三伏天高温高湿,人体毛孔大开,药力/艾热更易渗透。

2.病机:寒邪“伏而后发”

体内沉寒痼冷遇外界阳气被“激活”,此时驱寒事半功倍。

3.治法:“以热治寒”

借艾灸、温补药膳的热力,融化脏腑“坚冰”。

4.防病:为秋冬蓄能

肾为先天之本,阳气之根。补足肾阳=筑牢人体抗寒防线,从根源减少冬病复发。

三伏补肾,方法多样

(用药需谨慎,辨证是前提!)

核心原则:温阳补肾,固本培元。

重要提示: 补肾用药必须经过专业中医师辨证,明确是肾阳虚、肾阴虚还是阴阳两虚等。自行盲目进补可能适得其反!

 常见肾阳虚表现(适合温补): 怕冷、四肢不温(尤其是腰膝以下)、精神萎靡、面色苍白或黧黑、夜尿频多清长、腰膝酸软冷痛、性欲减退、舌淡胖苔白、脉沉迟无力。

● 常见肾阴虚表现(不适合温补): 怕热、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咽燥、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可能伴虚热感)、舌红少苔、脉细数。

中成药——辨证用药“精准添柴”

轻症(怕冷、腰酸)金匮肾气丸(温阳化气,阴中求阳)

重症(畏寒肢冷、五更泻):右归丸(峻补命门,填精益髓)

兼疲乏健忘:龟龄集(温肾填精,补脑强身)

安全有效的日常补肾调理方法

(三伏天适用)

相较于药物,以下方法更安全,适合日常调理和辅助:

1.三伏灸(艾灸): “冬病夏治”最常用的外治法。

核心穴位: 肾俞、命门、关元、气海、足三里。

作用: 利用艾绒燃烧产生的热力和药力,通过穴位渗透,温通经络、激发经气、大补元阳、驱散寒湿。

建议: 在每伏的头几天进行效果更佳,可到正规医院中医科或针灸科进行,也可在医生指导下居家温和施灸(注意防火防烫伤)。

2.三伏贴(穴位敷贴): 同样是经典外治法。

原理: 将温阳散寒、活血通络的中药(如白芥子、细辛、甘遂、生姜汁等)制成药膏或药饼,贴敷在特定穴位上(如肾俞、肺俞、定喘、大椎、天突等),通过药物持续刺激穴位发挥作用。

针对疾病: 尤其适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哮喘、慢支、过敏性鼻炎)、虚寒性关节痛、老寒腿、反复感冒等。

建议: 医院由专业医护人员操作,按疗程(初伏、中伏、末伏各贴一次)进行。

3.食疗补肾阳:

● 当归生姜羊肉汤: 温中补血,散寒暖肾。适合阳虚怕冷明显者。

● 姜枣茶: 生姜几片+红枣几颗(掰开)煮水,温胃散寒,补充阳气。

● 核桃仁粥: 核桃仁+粳米煮粥,温肾健脑。

推荐食材:

● 肉类:羊肉(温补佳品)、鸡肉(小公鸡更佳)、鳝鱼。

● 蔬菜:生姜(温中散寒)、韭菜(益阳)、洋葱、山药(平补脾肾)、栗子(补肾强腰)。

● 佐料:花椒、桂皮(少量,温阳散寒)。

● 其他:核桃(温肾)、黑芝麻(补肾益精,需炒熟)。

原则: 温补、清淡易消化,避免过于肥甘厚腻。少食生冷寒凉(冰饮、大量瓜果)。

4.适度运动与晒太阳:

● “动则生阳”: 选择清晨或傍晚相对凉爽时,进行温和的户外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特别是“两手攀足固肾腰”一式)。微微出汗即可,避免大汗淋漓耗气伤津。

● “天之阳”补“人之阳”: 在阳光不太强烈的时段(如上午9-10点,下午4-5点),适当晒晒背部(督脉、膀胱经循行处)和头顶(百会穴),吸收自然界阳气。

 温水泡脚:

方法: 睡前用40℃左右温水(可加入少许艾叶、花椒或生姜煮水)泡脚15-20分钟,水位最好过脚踝(三阴交穴附近)。

作用: 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引火归元,温煦肾阳,助眠。切忌用很烫的水!

5.起居调护,顾护阳气:

● 避免过度贪凉: 这是三伏天养阳的关键!空调温度不宜过低(26℃以上),避免冷风直吹(尤其颈背、腰腹、膝盖、脚踝)。睡眠时盖好腹部。

● 远离生冷: 减少冰镇饮料、冰淇淋、大量生冷瓜果(如西瓜)的摄入,易伤脾胃阳气。

● 保证充足睡眠: “夜卧早起”,子时(23点-1点)前入睡利于养阴,阴足才能涵养阳气。

重要注意事项

1.个体差异大: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体质不同(阳虚、阴虚、气虚、痰湿等),调理方法截然不同。强烈建议先咨询专业中医师,明确体质和调理方向。

2.并非人人适合: 实热证、阴虚火旺、皮肤易过敏或破损、孕妇、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等,需慎用或禁用温补方法及三伏贴灸。具体请遵医嘱。

3.持之以恒: “冬病夏治”通常需要坚持3年或更长时间,效果才能巩固。

4.三伏贴/灸需专业操作: 自行操作不当易引起烫伤或效果不佳。

5.药物非万能: 即使服用中药,也需配合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作息、情绪、避寒)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抓住三伏天这宝贵的40天,顺应天时,科学补肾温阳,为身体这座“小火炉”添足燃料。当冬日寒风再起时,你会感谢此刻用心调养的自己——肾气充盈,阳气充足,方能安度寒冬,远离“冬病”困扰。

健康之道,贵在顺应自然,贵在持之以恒。


作者: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 药师 杨秀芳

审稿专家: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 主任药师 张玲


意见
反馈
返回
顶部

关于PSM | 联络我们 | 加入PSM志愿者 | 美国PSM | 印度PSM | 问题反馈

免责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686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9573号

技术支持:深圳瑞麦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