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3000年前,古埃及人就将蜂胶用于木乃伊防腐,而中国明代《本草纲目》亦记载蜂胶“消肿生肌”之效。
蜂胶,这一被称为“蜜蜂的黄金”的天然产物,源自意大利蜂工蜂采集的植物树脂(如杨树、桦树等树皮渗出物),经其自身上颚腺、蜡腺分泌物混合后,在蜂巢中形成的黏性固体胶状物。
以黄酒或白酒浸润、提取并干燥后,其成分溶解度与药性发生奇妙转化,成为《中华本草》收载的中药饮片“酒制蜂胶”,含有多种活性物质。
黄酮类化合物:含槲皮素、高良姜素等20余种成分,抗氧化能力类似维生素C。槲皮素通过激活Nrf2通路增强SOD、CAT活性,减少β-半乳糖苷酶表达40%;高良姜素抑制脂质过氧化,延缓血管老化。
萜类与有机酸:萜类(如杜松萜烯)破坏细菌细胞膜(MIC 5-10 μg/mL);有机酸(如咖啡酸)抑制病毒包膜蛋白,对H1N1抑制率超70%。酒制后萜类溶出率提高2-3倍,抗菌谱更广。
阿替匹林C:蜂胶特有成分,调节T细胞亚群,促进干扰素-γ分泌,抑制组胺释放。临床可使过敏性鼻炎患者喷嚏频率降低52%,机制与Treg细胞活化相关。
微量元素:锌(8-15 mg/kg)和硒(1-3 mg/kg)以氨基酸螯合态存在,生物利用率高30%,协同增强免疫清除能力。
《中国药典》2020年版将蜂胶的功效归纳为“补虚弱,化浊脂,止消渴;外用解毒消肿,收敛生肌。”,而酒制后其药性由寒转温,更善通经活络,现代药理研究为这些传统认知提供了科学注脚:
1. 免疫调节:
酒制蜂胶可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使吞噬指数从1.2提升至2.5(正常范围1.0-1.5),并促进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细胞因子的分泌。
2. 抗菌抗炎:
对口腔溃疡的治疗中,酒制蜂胶软膏可在48小时内缓解疼痛,72小时内促进溃疡愈合,其效果与2%利多卡因凝胶相当,但无耐药性风险。机制上,它既能抑制口腔致病菌(如变形链球菌)的生物膜形成,又能通过抑制环氧酶-2(COX-2)和前列腺素E2(PGE2)的合成,降低炎症部位的血管通透性。
3. 护肝降糖:
酒制蜂胶可使血清谷丙转氨酶(ALT)降低42%,肝组织脂肪变性程度减轻,在降糖方面,能提高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但需强调:其仅作为二甲双胍等药物的辅助手段,不可替代降糖药。
4. 心血管保护:
每日服用0.5g酒制蜂胶可使高血脂患者的总胆固醇降低12.3%,低密度脂蛋白(LDL-C)降低15.7%,同时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8.9%。
用 法 用 量
酒制蜂胶的临床应用需遵循“炮制有法,用之有度”的原则,不同剂型与用法对应不同病症:
内服:丸散剂的精妙配伍
传统工艺中,酒制蜂胶常与黄芪、丹参等配伍制成丸剂(如蜂胶丸),或与三七、冰片共研为散剂。标准剂量为0.2-0.6g/日,分2-3次服用。现代制剂中,软胶囊剂因避免了酒精刺激,更适合胃肠道敏感者,其乙醇残留量需控制在0.5%以下。
需注意:空腹服用可能增强吸收,但胃肠道功能弱者建议饭后30分钟服用。
外用:软膏与酊剂的局部疗愈,外用制剂多为10%-20%浓度的软膏或酊剂。
带状疱疹遗留神经痛:以酒制蜂胶20g、凡士林80g制成的软膏,可用于治疗,每日涂抹2-3次;
外耳道炎:5%酊剂(酒制蜂胶5g加75%乙醇至100mL),用棉签蘸取涂擦患处,每日1-2次,疗程不超过7天(乙醇浓度过低会影响成分溶出,过高则可能刺激皮肤)。
安全边界
1. 酒制蜂胶的过敏反应率约为0.3%-1.2%,酒精过敏者可能双硫仑样反应,蜂胶过敏者建议不要使用。
建议:初次使用者先做皮肤斑贴试验:取少量酊剂涂于耳后,观察48小时无红肿方可使用。
2.特殊人群: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禁用酒制蜂胶。
3. 药物相互作用:头孢类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降压药(如卡托普利)、降糖药(如格列本脲)、华法林、地西泮等药物联用注意。
4. 储存:酒制蜂胶需储存于棕色玻璃瓶中,密封后置于20℃以下阴凉处,避免紫外线照射和氧气接触。若发现蜂胶软化、结块或产生酸败气味,提示已变质,不可使用。
不良反应
酒制蜂胶的不良反应以轻度为主,但仍需关注个体差异:
• 胃肠道反应:发生率约5%-8%,多见于空腹大剂量服用者,表现为胃酸增多、腹胀,可能与蜂胶刺激胃黏膜前列腺素合成有关,建议随餐服用或减少剂量。
• 过敏反应:除皮肤症状外,罕见病例可出现喉头水肿、呼吸困难,需立即肌注肾上腺素抢救。有哮喘病史者慎用,因蜂胶中的组胺释放作用可能诱发支气管痉挛。
酒制蜂胶或许将在靶向抗肿瘤、免疫调节等领域开拓新的应用空间,续写中药炮制学的当代篇章。
审稿专家: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 副主任中药师 童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