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药品安全知识  > 安全用药常识  > 基本常识

传统草药的多面手——白花丹

发布日期:2025-07-23 来源:PSM志愿者 作者: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 毛乐静

白花丹是蓝雪科蓝雪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在传统医药典籍中,它被称为“蓝雪花“或"白雪花”,因其洁白如雪的花朵而得名。这种看似普通的植物,却蕴含着令人惊叹的药用价值。

作为药学工作者,我们特别关注白花丹的药用部位。其根和全草均可入药,但根部药效更为显著。现代研究表明,白花丹含有萘醌类化合物、黄酮类、酚类等多种活性成分,其中白花丹素是最具药理活性的成分之一。

白花丹为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茎直立或攀援,多分枝,具细纵棱。茎节常膨大,幼枝绿色,老枝木质化,表面常带紫红色。单叶互生,叶片纸质,卵形或椭圆形,长4-10 cm,宽2-5 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心形,全缘或微波状。叶面绿色,叶背灰绿色,两面无毛或疏被腺毛;叶柄短,基部常抱茎。穗状或圆锥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密集。花冠高脚碟状,白色,花冠筒细长(约2-3 cm),裂片5枚,展开。花萼管状,密被腺毛,具5棱,腺毛分泌黏液(接触有黏手感)。蒴果膜质,长圆形,包裹于宿存花萼内。种子黑褐色,具棱角。

白花丹

来源

本品为蓝雪科蓝雪属植物白花丹的全草及根。

性味归经

辛、苦、有毒,温。归肝、脾经。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散瘀消肿、解毒杀虫等功效,主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疮疖肿毒、皮肤瘙痒等症。

用法用量

鲜品外用5-10g,干品煎服1-3g

临床应用价值

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记载白花丹“主诸毒,消痈肿"。传统中医常用它来治疗蛇虫咬伤、痈肿疮毒等症。现代药学研究表明,白花丹含有白花丹素、黄酮类、三萜类等多种活性成分。

药理作用

抗菌消炎作用

抗菌消炎是白花丹最突出的功效。实验证明,其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常见致病菌都有显著抑制作用。在传统用法中,白花丹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皮肤顽疾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其抗炎镇痛效果确实显著,这与其抑制炎症因子释放、阻断疼痛信号传导等机制密切相关。

抗肿瘤作用

在临床应用中,白花丹展现出多靶点、多途径的治疗特点。其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抗炎、抗菌、抗肿瘤等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白花丹在抗肿瘤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实验数据显示,白花丹素能通过多种机制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抑制血管生成等。其对肝癌、乳腺癌、肺癌等多种癌细胞系均表现出抑制作用,且对正常细胞的毒性较低。

抗肝损伤和肝纤维化作用

多项研究显示白花丹水煎液对四氯化碳所致的急、慢性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不同剂量白花丹水煎液能显著降低血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的活性和小鼠肝指数。通过NB4细胞体外观察白花丹醌对细胞殖及凋亡的影响,显示白花丹醌能够抑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系NB4的增殖、诱导细胞亡及阻细胞周期进程,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抗氧化作用

白花丹提取物对单线态氧自由基混合自由基、香烟烟气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是53.3%、59.1%26.0%,白花丹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能力,且抗氧化能力与其质量浓度呈正相关。

升高血糖作用

白花丹乙醇提取物可以升高血糖,对血液中已糖激酶和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乳酸脱氢酶活性有抑制作用,使糖原分解能力下降,减少糖原分解旁路,降低外周对糖的利用率,导致血糖升高。

中枢神经兴奋作用

白花丹根50%乙醇提取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作用,结果实验组大鼠纹状体内的DA和HVA水平显著升高,10mgkg剂量组的DA和HVA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20.30mg/kg剂量组动物的DA和HVA水平虽有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运动能力与纹状体内DA水平有逆向相关性,这可能是提取物中化合物在高浓度时调节了它们对纹状体DA系统的作用所致。

杀螨作用

白花丹具有明显的杀螨和杀卵作用,经薄层层析和GC-MS检测结果,其杀螨主要活性成分为白花丹素。

成药例证

驱白巴布期片

补骨脂、驱虫斑鸠菊、高良姜、盒果藤、白花丹组成,具有理血、通脉的功效,用于治疗白癜风⁠⁣。

平溃加瓦日西麦尔瓦依特蜜膏

珍珠、肉桂、肉豆蔻衣、干姜、阿纳其根、欧矢车菊根、草果、乳香、大叶补血草、郁金、印度多榔菊根、酥油、芹菜子、白花丹、肉桂子、肉豆蔻组成,具有健脾温胃的功效,用于治疗寒性胃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腹泻、食欲不振、习惯性流产等

强力玛得土力阿亚特蜜膏

干姜、胡椒、荜茇、肉桂、余甘子、毛诃子肉、白花丹、防己、中亚白及、奶桃、白皮松子仁、洋甘菊、洋甘菊子、葡萄干流浸膏组成,具有益肾、补脑、强身、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痴呆舌重、牙齿松动、腰酸阳痿、偏瘫、关节骨痛等⁠⁣。

丹绿补肾胶囊

白花丹、绿包藤、射干、胡椒、干姜组成, 补肾、滋阴壮阳。用于阴阳两虚所致阳痿遗精,腰膝酸软,身体乏力。

注意事项

《本草纲目》

“其性烈,不可多用,外用亦须谨慎,久敷令人皮肤溃烂”;

《生草药性备要》

“不宜近眼,恐伤睛。孕妇忌之”;

《岭南采药录》

“白花丹,性猛,外用治癣,敷之过久则起泡。内服须配蜜糖以制其毒,独用伤人脏腑”;

《中药大辞典》

"本品有毒,内服宜慎。孕妇禁服。外用过量可引起皮肤红肿、水疱甚至溃烂";


作者: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 毛乐静

审稿专家: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 主任药师 张玲

意见
反馈
返回
顶部

关于PSM | 联络我们 | 加入PSM志愿者 | 美国PSM | 印度PSM | 问题反馈

免责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686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9573号

技术支持:深圳瑞麦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