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药品安全知识  > 安全用药常识  > 基本常识

神奇的麦芽与谷芽:健脾消食、药食两用!

发布日期:2025-07-20 来源:PSM志愿者 作者: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 中药师 王银萍

麦芽与谷芽作为药食两用的消食类中药,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二者外形相似,均源自禾本科植物种子,经发芽炮制而成,功效相近却又各有侧重。下面一起来学习吧。


1、麦芽

麦芽为禾本科植物大麦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后的炮制加工品。传统麦芽炮制需选颗粒饱满的大麦,经水浸6-8小时至萌芽露出白尖,捞出平铺,保持湿度,待幼芽长至0.5-1cm时,低温干燥。炒麦芽是将净麦芽文火炒至棕黄色,香气逸出,此时淀粉分解酶活性降低,消食之力稍缓,更侧重于回乳消胀。焦麦芽则炒至表面焦褐色,产生焦香气味,增强了化积止泻的作用,适用于食积泄泻。

东汉《神农本草经》将麦芽列为中品,记载其“主消食和中,下气”。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进一步详述:“大麦芽甘、咸,温,无毒。消化一切米、面、诸果食积”,明确其消食化积的核心功效。

2、谷芽

谷芽来源于禾本科植物稻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的炮制加工品。谷芽炮制流程与麦芽相似,浸泡时间略短(4-6小时),发芽长度控制在0.3-0.5cm。生谷芽偏于和中开胃,炒谷芽香气更浓,健脾消食作用增强,常用于脾胃虚弱、饮食停滞;焦谷芽则以消积止泻见长,多用于伤食腹泻。

宋代《本草图经》首载谷芽,称其“主宿食不化,胀满,开胃,下气”。清代《本草便读》对谷芽的功效补充道:“健脾开胃,和中下气,消食化积”,强调其温和的健脾作用。

性状鉴别

1、麦芽

麦芽呈梭形,表面淡黄色,背面有纵沟,腹面有胚芽,长约0.5-1cm,断面白色,粉性。

2、谷芽

谷芽颗粒较小,长约0.3-0.5cm,表面黄色,有细点状突起,断面类白色。炒制品色泽加深,焦制品表面焦褐色,内部深黄色。


性味归经与功效异同

1、二者共性

麦芽与谷芽均味甘,性平,归脾、胃经,共具消食和中、健脾开胃之功,常用于治疗米面薯芋类食积不化、脘腹胀满、食欲不振等症。其甘平之性决定了药力温和,适合脾胃虚弱者长期调理。

2、二者差异

麦芽行气之力较强,除消食外,尤善疏肝回乳,临床常用于肝郁气滞、乳房胀痛及断乳时乳汁郁积。《医学衷中参西录》载:“麦芽,能入脾胃,消化一切饮食积聚,为补助脾胃之辅佐品……兼能入肝,舒肝以和脾胃”。

谷芽则侧重健脾和胃,其作用更为缓和,《本草逢原》称其“启脾进食,宽中消谷,而能补中”,适用于小儿及病后脾胃虚弱、运化无力者。

谷芽颗粒较小,长约0.3-0.5cm,表面黄色,有细点状突起,断面类白色。炒制品色泽加深,焦制品表面焦褐色,内部深黄色。


化学成分与药理机制

1、麦芽的化学成分

麦芽富含淀粉酶、催化酶、维生素B族、大麦芽碱、腺嘌呤等成分。淀粉酶可将淀粉分解为糊精和麦芽糖,直接促进碳水化合物消化;麦芽所含的大麦碱A和B有抗真菌活性;维生素B族可协同参与能量代谢,促进消化吸收。

2、谷芽的化学成分

谷芽含淀粉酶、蛋白质、脂肪油、淀粉、麦芽糖、腺嘌呤、胆碱以及天冬氨酸、γ-氨基丁酸等18种氨基酸。本品所含的β-淀粉酶能将糖淀粉完全水解成麦芽糖,α淀粉酶则使之分解成短直链缩合葡萄糖,但本品所含的α-和β-淀粉酶量较少,其消化淀粉的功能不及麦芽。



临床配伍与应用

1、麦芽的临床应用

1) 食积气滞:常与山楂、神曲配伍成“焦三仙”,增强消食导滞之功,用于治疗肉食、面食积滞。

2) 肝郁胁痛:与柴胡、香附等同用,疏肝理气,缓解情志不畅所致的胁肋胀痛。

3) 断乳回乳:大剂量单用(30-120g),或配伍生山楂、蝉蜕,抑制乳汁分泌。

2、谷芽的临床应用

1) 脾胃虚弱:与党参、白术、茯苓组成健脾方,改善纳差、便溏等症状。

2) 小儿疳积:与鸡内金、山药配伍,既能消食化积,又可健脾益胃,促进儿童生长发育。

3) 病后调理:与陈皮、砂仁同用,调和脾胃,恢复胃肠功能。


注意事项

麦芽行气耗气,孕妇及无积滞者慎用;大剂量使用可能导致恶心、腹泻,回乳用量宜控制在30g以上。谷芽虽药性平和,但长期大量服用可能妨碍脾胃生发之气,阴虚火旺者需配伍健脾养阴之品。二者均不宜与抗生素同服,以免酶类成分被破坏。临床应用需遵循辨证施治原则,结合患者体质和病情用药。




审稿专家: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 副主任药师 戴雅琴

意见
反馈
返回
顶部

关于PSM | 联络我们 | 加入PSM志愿者 | 美国PSM | 印度PSM | 问题反馈

免责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686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9573号

技术支持:深圳瑞麦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