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英为茄科茄属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全草及根均可入药。其茎密被白色柔毛,叶片卵形,夏秋开白色小花,果实球形熟时红紫,故民间又称 “白毛藤”“红丝线”。白英之名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谓其 “主寒热八疸,消渴,补中益气”。历代医家认为其性微寒、味甘苦,归肝、胃经,《本草纲目拾遗》更记载其 “治丹毒,疔疮,黄疸,淋病”,是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的常用药。
白英性寒,味苦、甘,具有以下核心功效:
白英消瘤汤(现代经验方)
组成:白英 30 克,半枝莲 20 克,白花蛇舌草 20 克,莪术 10 克;
功效:用于肿瘤辅助治疗,清热解毒、活血散结。
白英退黄汤(《中医肝胆病学》)
组成:白英 15 克,茵陈 15 克,栀子 10 克,大黄 6 克;
功效:主治湿热黄疸,利胆退黄。
抗肿瘤作用:
白英中的甾体皂苷(如白英皂苷 D) 和生物碱成分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癌细胞凋亡,对肝癌、肺癌细胞株有显著抑制作用。
免疫调节与抗炎:
提取物能增强 T 淋巴细胞活性,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同时抑制炎症因子(如 IL-6、TNF-α)释放,缓解慢性炎症反应。
保肝利胆:
动物实验表明,白英可降低肝损伤模型动物的血清转氨酶水平,保护肝细胞膜,促进胆汁分泌。
抗病毒:
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流感病毒有一定抑制作用,其黄酮类成分可干扰病毒复制周期。
内服:煎汤,15-30 克;或入丸散。鲜品用量可加倍,外用适量。
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或煎水外洗,治疗皮肤感染、湿疹等。
1、脾胃虚寒者慎用:可能加重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
2、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其活血作用可能影响胎儿稳定,且成分可能通过乳汁分泌。
3、长期服用需监测肝功能:大剂量(超过 50 克 / 日)可能引起肝损伤,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优质白英:全草多缠绕成团,茎密被白色柔毛,叶片灰绿色,花白色,果实红紫色,味微苦甘。
常见伪品:
白英作为药食两用的经典中药,在清热解毒、抗肿瘤、保肝等领域兼具传统应用与现代研究支撑。但其药性寒凉,需辨证使用,尤其脾胃虚寒者需谨慎。未来,随着对其活性成分(如甾体皂苷)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白英或在肿瘤免疫治疗、慢性炎症性疾病防治中发挥更大价值。
审稿专家:中山市西区医院药剂科 副主任药师 梁均玉
作者:中山市西区医院药剂科 药师 郭志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