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河入海口的潮间带,紫红色的鹧鸪菜沿着礁石与树根舒展生长,随潮水起伏宛如飘动的丝带。对广东人的家长们来说,这看似普通的藻类,却是守护孩子健康的 “秘密武器”。每当小朋友出现积食厌食、面黄消瘦,或是怀疑长了蛔虫,老广们总会想起这味海产药材,将它洗净入锅,煲出一碗带着海洋气息的汤药,用传统智慧为孩子调理肠胃、驱除虫积。
鹧鸪菜在我国药用历史悠久。1530年《漳浦县志》卷四即载其“生海石中…小儿食之,能下腹中虫”;《闽书》亦载“小儿腹中有虫病,炒食能愈”;至1765年,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更明确指出“鹧鸪菜疗小儿腹中虫积,食之即下如神”。这些古籍记载均印证其驱蛔功效早有明确认知与应用。
来源于红叶藻科植物鹧鸪菜的干燥藻体,别名美舌藻、蛔虫菜、岩头菜、 岩衣 、竹环菜、 提藻、鲁提藻 、乌菜、 驱虫菜、石疤等,夏、秋季采收,洗净后晒干。
鹧鸪菜在我国药用历史悠久。1530年《漳浦县志》卷四即载其“生海石中…小儿食之,能下腹中虫”;《闽书》亦载“小儿腹中有虫病,炒食能愈”;至1765年,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更明确指出“鹧鸪菜疗小儿腹中虫积,食之即下如神”。这些古籍记载均印证其驱蛔功效早有明确认知与应用。
鹧鸪菜的药用部位为其藻体。优质者藻体完整,呈暗紫色(干燥后变黑),质薄如膜。本品呈团块状、叶状或碎片状。完整叶展平后呈扁片状,狭窄,呈不规则的叉状分枝。节间狭长圆形,2-5mm。表面暗紫色。叶片的中央部分形成明显的中肋;中肋的分枝,常有次生副枝,有时具毛状根。四分孢子囊集中于枝的上部:囊果球状,生于分枝点或枝的中肋内面质柔软。气腥、味咸。
鹧鸪菜味咸,性平,归肾经、大肠经。
鹧鸪菜具有驱虫杀虫的功效。主治蛔虫病、蛔虫性肠梗阻、虫疳;亦适用于小儿虫积或食积所致腹胀腹痛、消化不良(如腹大青筋、厌食消瘦)及成人肠道寄生虫感染。
随着对鹧鸪菜药用价值的探索,以其为原料的中药散剂、复方制剂已应用于临床,延续了传统驱虫消积、健脾化痰的功效,通过工艺优化提升了稳定性与服用便利性,尤其适合儿童及脾胃较弱人群,为肠道寄生虫等相关病症的调理提供了便捷的中药选择。
鹧鸪菜大多以鲜品或干品直接入药,常见的使用方法是煎汤或研末。
1. 煎汤:取鲜品 30 - 60g(小儿适当减量),加水煎煮,一般在当晚临睡前和次日晨空腹分两次服用,能有效发挥驱虫等功效。
2. 研末:将干品研磨成粉末,成人每日服用 2 次,每次 1 - 1.5 克,空腹服用,可用于治疗肠蛔虫症。
1. 孕妇禁用:鹧鸪菜可能促进子宫收缩,增加流产或早产风险。
2. 低血压者慎用:使用鹧鸪菜可能会加重低血压症状,导致头晕、乏力等不适,所以低血压者应慎用 。
3. 脾胃虚弱者慎服:服用鹧鸪菜可能加重脾胃负担,引发消化不良、腹痛或腹泻。故脾胃虚弱者应谨慎服用 。
1. 避免过量与长期服用: 过量或长期使用鹧鸪菜可能引起肠道功能紊乱等不良影响。
2. 注意药材来源与品质:确保鹧鸪菜来源安全可靠(防范环境污染风险),并鉴别真伪优劣,避免使用劣质药材影响疗效或损害健康。
鹧鸪菜这味潮间精灵凝聚着海洋馈赠与传统智慧,驱虫功效卓著。但需谨记:遵医嘱、辨体质、控剂量、选正品,方能让其成为健康的守护。
审稿专家:南方医科大学深医院 副主任药师 何杜朋
标签 认识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