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药品安全知识  > 安全用药常识  > 基本常识

《本草纲目》故事:甘遂泄水逐饮

发布日期:2025-07-03 来源:PSM志愿者 作者: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黄雯 梁奇 梅全喜

甘遂泄水逐饮的故事

[时珍曰]肾主水,凝则为痰饮,溢则为肿胀。甘遂能泄肾经湿气,治痰之本也。不可过服,但中病则止可也。张仲景治心下留饮,与甘草同用,取其相反而立功也。刘河间《保命集》云:凡水肿服药未全消者,以甘遂末涂腹,绕脐令满,内服甘草水,其肿便去。又王璆《百一选方》云:脚气上攻,结成肿核,及一切肿毒。用甘遂末,水调敷肿处,即浓煎甘草汁服,其肿即散。二物相反,而感应如此。清流韩泳病脚疾用此,一服病去七八,再服而愈也。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七卷甘遂“发明”

中文释义

《本草纲目》中引用了王璆的《百一选方》里面记载的一个小故事:

唐朝时期,有一个德行高洁富有名望的士大夫韩泳患有脚气脚肿,病情严重时患处肿胀,瘙痒,且久胀不散,抓挠后又红肿热痛。经多方治疗仍不见效,韩泳为此苦恼不已,后来经人介绍用甘遂研末,将粉末调水后敷到肿胀的地方,再同时服用浓煎的甘草汁,效果显著,肿块很快就会消散。如此治疗一次他的脚气就已经好的七七八八了,再用一次药物便痊愈了。这便是甘遂泄水逐饮消肿的故事。

该治疗方法与刘河间的《保命集》中记载的方法相似,该书记录的是将甘遂末涂在腹部,绕肚脐一周,再服用甘草汤汁,即可消去水肿。李时珍认为肾脏在调节身体水分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肾脏的功能如果失衡,可能导致体内水分滞留,形成痰饮,甚至引起肿胀。甘遂这种药材能够有效地帮助肾脏排出湿气,因此常用来治疗由此引起的痰饮水肿,但甘遂的用量不可过多,应该根据病情适量使用。

甘遂得名

甘遂为大戟科植物甘遂的干燥块根,甘遂之名始见于东汉末年成书的《神农本草经》,1972年11月在甘肃省武威市旱滩坡汉代墓葬中出土的92枚医药简牍是至今可见的最早有关“甘逐”(甘遂)药用的出土文献记载,书中甘遂被记作“甘逐”,为逐水要药,专于行水、攻逐为用,故名“甘逐”。“逐”字体形相似而讹作“遂”。

“甘”应是以产地为名,遂,是指田间排水的小沟,有均水、导水的作用。古代“以遂均水”,即是将水从遂中疏泄、分导而出。故本品命名为甘遂,本意是指该草药可将身体中的水排泄出去。《神农本草经》还记载甘遂别名为“主田”。其后的古本草文献均以甘遂为药品正名收录。魏人吴普在《吴普本草》中记载甘遂有7个异名:“一名主田,一名曰泽,一名重泽,一名鬼丑,一名陵藁,一名甘藁,一名苦泽。”因其“苗似泽漆”,便多以“泽”为名。正名甘遂,因称甘泽;根累重作连珠状,而呼重泽;味厚而戟,故名苦泽;多生山野,乃谓陵泽;根除去栓皮后表面类白色或黄白色,故有白泽之称。现代医药文献均以“甘遂”为药品正名收录。可见,甘遂的命名从古至今变化不大,命名主要与其产地及功用有关。其别称则多与药材颜色,形状,气味及生长环境相关。

药用历史

汉代《神农本草经》

“甘遂,味苦,寒。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癥坚积聚,利水谷道。”

魏晋时期《名医别录》

“味甘,大寒,有毒”,“主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热气肿满”。

唐代《药性论》

“能泻十二种水疾,治心腹坚满,下水,去痰水,主皮肤浮肿”。

明代《本草纲目》

“泻肾经及隧道水湿,脚气,阴囊肿坠,痰迷癫痫,噎膈痞塞”。

清代《本草备要》

“能泻肾经及隧道水湿。直达水气所结之处。以攻决为用。为下水之圣药。主十二种水。大腹肿满。”

《中国药典》2020年版

“甘遂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咳喘,二便不利,风痰癫痫,痈肿疮毒。”

道地产地

甘遂的产地最早记载见于《名医别录》,载:“生中山川谷”。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注曰:“中山在代郡”,南北朝时的代郡指今天的山西太原、大同地区,即隋唐以前,甘遂主产地在今陕西、河南、山西。五代《日华子本草》载:“京西者上,汴、沧、吴者次之”宋代《证类本草》载“京西出者佳”宋代《本草图经》曰:“甘遂,生中山川谷,今陕西、江东亦有之。”《本草品汇精要》载“道地:江宁府京西。”京西为今河南郑州市、许昌市、淮阳县以西,崤山、熊耳山以东,沁河、卫河以南;安徽西肥河以西,淮河以北;陕西秦岭以南,子午河、大巴山以东;湖北涢水以西,京山县、钟祥市及荆山以北地。汴即汴州,指今天的河南开封;沧即沧州,指今天的河北沧州,吴即吴州,指今天的江苏扬州一带。可见唐宋时期甘遂以河南、陕西所产为优,此外河北沧州、江苏扬州及长江下游江南一带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湖北等地也产甘遂。今《中华道地药材(上)》记载甘遂分布于“陕西、河南、山西、甘肃、河北等温带半湿润气候区。陕西渭南、三原、凤翔、韩城,河南灵宝,山西运城等地均适宜其生长;尤以陕西渭南、三原、凤翔最为适宜”。由此可知,甘遂产地主要分布于山西、陕西、河南、河北、浙江、安徽、湖北、甘肃、江苏等地,其中以山西、河南、陕西产量最多,以陕西产的甘遂质量最佳。

伪品鉴别

甘遂自古就有伪品,《本草经集注》在甘遂项下载“赤皮者胜,白皮者都下亦有,名草甘遂,殊恶,盖谓赝伪者也”《新修本草》在甘遂项下载“草甘遂乃是蚤休,疗体全别,苗亦不同”。今天临床上亦有甘遂的伪品出现,应注意鉴别:

正品性状

甘遂药材为大戟科植物甘遂的干燥块根,其外观形态为:呈椭圆形、长圆柱形或连珠形。长1~5cm,直径0.5~2.5cm。表面类白色或黄白色,凹陷处常有棕色外皮残留。质脆,易折断,断面粉性,白色,木部微显放射状纹理,长圆柱状者纤维性较强。气微,味微甘而辣。

甘遂常见伪品有

萝藦科植物隔山消或牛皮消的根

为甘遂的主流伪品,其外观性状为:外观与甘遂十分相似,有大有小,一般是用与甘遂直径相近的来冒充甘遂。其外观与正品甘遂最大的区别就是表面有细密条网状纹理,并微有光泽,其形似鱼鳞,俗称为鱼鳞纹;其断面皮层比正品薄,形成层环明显,气无,味先苦后甜。

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干燥根的根头部分

也就是天花粉的梢子也有作为甘遂的伪品,其主要外观形态为:外观与甘遂略有相似,比甘遂长,有的一端有暴露的片状纤维。表面有长纵沟纹,质地坚实,断面富粉性,皮层薄,形成层环明显,导管群大而明显,可见黄色木质部,无臭,味微苦。

甘遂与甘草同用之

甘遂甘草“同用”存争议

在古代医籍中有“十八反”歌诀“藻戟遂芫俱战草”的记载,指出甘遂、甘草属中药“十八反”的范畴,不宜同用;历版《中国药典》中亦记载甘遂不宜与甘草同用。但《本草纲目》中却记载了甘草与甘遂同用以治疗疾病的案例,查阅历代方书可知,甘遂与甘草同用的在《千金方》中有7方,《外台秘要》中有8方,《圣惠方》中有2方,《圣济总录》中有3方,《普济方》中有27方,《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中有8方,张仲景创立的甘遂半夏汤更是被临床应用至今,故甘遂和甘草不宜同用之说古今均有争议。

甘遂甘草“同用”情况分析

以《金匮要略》中的甘遂半夏汤为例,二者配伍能够相反相激、激发留饮,而且有相使相助之效,甘草又能引经,使药力深入脏腑,同时起到缓急的作用,故反药的运用并不是需要严格禁忌的,甚至在疗效上可谓显著;其运用的关键在于:病机切中方证的理念,注意煎服法和反药剂量配比。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甘草、甘遂配伍的毒性是通过剂量比例显示的,且配伍毒性还与药材的炮制品种、入药方式及给药次数有关。目前对于甘遂甘草配伍的研究多集中在实验研究方面,临床使用指征的研究尚缺乏,所以,非必要时尽量不将甘遂甘草配伍使用,以避免出现难以预测的情况。的确需要将两药配伍应用时,在运用过程中,应该注意方证对应和配伍调制,保证用药安全性。同时,甘遂甘草配伍具有可能增加毒性的隐患,应该在实验和临床上进行进一步的药物毒性、成分反应以及中毒处理的研究,方能得到恰当的运用且无发生危险之虞。

毒性及解毒

甘遂有毒

甘遂古今医籍本草都载其有毒,其毒副作用主要表现为强烈的刺激性,以及致癌、致炎等。甘遂所含成分对腹腔、胃肠道及皮肤黏膜等均能产生严重刺激性,过量服用会出现腹痛、腹泻、呕吐、严重者可使呼吸困难、循环衰竭而导致死亡。并且可以导致炎症、促发肿瘤等。此外,甘遂尚可引起机体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和脂代谢紊乱。

甘遂毒性物质基础

甘遂的化学成分主要为二萜类化合物、三萜类化合物和甾体类化合物等。二萜类化合物中,甘遂萜酯有镇痛和细胞毒性作用;甘遂大戟萜酯亦表现出明显细胞毒性。巨大戟二萜醇型化合物具有皮肤刺激和抗肿瘤作用,也显示卵动物极细胞分裂抑制活性。三萜类化合物中大戟醇能显著抑制小鼠皮肤致癌作用,可能是泻下和引产的主要成分,这些二萜类和三萜类成分,可能就是甘遂的毒性成分。也有研究认为,甘遂的毒性成分主要包括两类化合物,一类是四环二萜,以巨大戟烷型为结构母核的二萜醇酯类化合物;另一类为大环二萜,以假白榄酮型为结构母核的二萜醇酯类化合物,提示甘遂的有效成分亦为其毒性成分。

中毒解救方法

一旦出现中毒症状,应立即停止服用甘遂,并尽快前往医院接受专业治疗。

家庭急救措施

取2~3只鸡蛋的蛋清服用,以帮助中和毒素,或适量饮用冷开水,可缓解部分中毒症状。

药物治疗

①肌内注射硫酸阿托品(0.5毫克)以缓解腹痛,若症状未缓解,可考虑注射吗啡或哌替啶注射液。

②口服10%氢氧化铝凝胶(10~15毫升)保护胃粘膜,用于缓解胃部不适。

③呼吸衰竭时可使用呼吸兴奋剂,如尼可刹米或洛贝林。必要时使用强心药,如洋地黄类药物。

对症治疗

若出现脱水症状,需及时补充体液,可通过静脉输液进行,呼吸循环衰竭时,需进行呼吸支持治疗,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中药解救方法

①绿豆大豆方:生绿豆30克,生大豆15克,黄柏9克,黄连6克,水煎服。

②大青叶黑豆方:大青叶30克、黑豆15克水煎服。

③人参葛根黄连方:腹泻不止者,用人参9克、葛根15克、黄连6克水煎服。

炮制减毒

甘遂苦、寒,有毒,临床多入丸、散剂用,炮制可能会降低部分刺激性成分含量或使其转化为毒性较小的成分,故历代甘遂的炮制方法约有20余种,现代对甘遂的炮制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醋制法、甘草制法。醋制法不仅有醋炒法,还新增了醋煮法、醋蒸法;并且在甘草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形成了甘草桔梗制、甘草蒸制,另外还有些地区有煨甘遂、豆腐制甘遂、土炒甘遂、米炒甘遂的炮制方法。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仅收载了生甘遂和醋甘遂两种规格。下面对生甘遂、煨甘遂、土炒甘遂、醋制甘遂、甘草制甘遂、豆腐煮甘遂等炮制方法作简单介绍。

生甘遂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晒干,筛去灰屑。

醋制甘遂

取净甘遂置锅内,加入米醋与适量水浸没药材,煮至醋液被吸尽,切开无白心时,取出,干燥;或取净甘遂,用米醋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干,取出晾干,每100千克甘遂用米醋30千克。

土炒甘遂

先将细黄土放入锅中炒热,然后加入甘遂,用慢火炒至膨胀发黄时取出,筛去黄土即可。

煨甘遂

取净甘遂用面皮包好,用细沙或滑石粉烫至面皮焦黄色,甘遂微黄色,取出,去除面皮。

甘草制甘遂

取甘草片置锅内,加水(1:5)煎煮2次,去渣,趁热加入净甘遂拌匀,稍润,待俟汁吸尽后,蒸至透心,取出,放凉,切片晒干,每100千克甘遂用甘草20千克。

豆腐煮甘遂

取一定量的甘遂和豆腐,先将豆腐在铜锅内煮沸,再加入甘遂,煮沸0.5小时或2~3小时,或甘遂与豆腐一同煮沸,拣去豆腐,沥干水分,切成黄豆大的碎块,晒干。

甘遂的综合应用

甘遂是一种具有显著药用价值的中药材,其应用领域较为广泛,但甘遂药材具有一定毒性,在养生保健、食品、观赏以及工业上的应用也受到一定限制。

观赏价值

甘遂作为大戟科植物,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其块根形态独特,适合作为盆栽或庭院植物观赏。在部分地区,甘遂被用于园林景观设计,其耐旱特性也适合某些特殊环境。

化妆品行业

甘遂因其抗炎、消肿作用,被少量应用于化妆品领域。主要用于开发具有抗炎、消肿功能的护肤品。

其他应用

甘遂中的某些成分(如萜类化合物)具有抗病毒、抗肿瘤等活性,可用于医药或化工产品的研发。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提高了甘遂活性成分的提取率,推动其在工业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扩大。

功效与配伍应用

功效

甘遂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咳喘,二便不利,风痰癫痫,痈肿疮毒。

配伍应用

甘遂配牵牛子

二药都有逐水、通利二便的作用,但甘遂能通经隧之水,牵牛子兼可下气,相配有利尿通便、下气消肿的功效,可用于消腹水、胸腔积液。

甘遂配大黄

甘遂峻下逐水;大黄清热泻下。二者配伍,共同起到消除水肿,清热泻下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水饮与热邪结聚引起的小腹坚硬胀满,疼痛拒按,便秘等。

甘遂配半夏

甘遂性猛峻烈,攻逐水饮,行水散结;半夏燥湿化痰,消痞散结。二药合用,攻逐消散,化痰除饮,可用于痰饮水湿结聚于胸所致的心下坚硬痞满等。

甘遂配朴硝

朴硝咸寒软坚通便;甘遂苦寒泻水逐饮。合用,燥屎成溏粪而下,逐水通便,可用于湿热蕴结,水湿壅聚引起的水肿鼓胀,腹大坚满,烦热口苦,二便不通。

甘遂配白芷

甘遂苦寒峻下,荡涤肠胃热毒;白芷辛香升散,发散肌表热邪。二药合用,表里双解,泄水洗肠,导热下出,可用于感受时邪疫毒,内陷阳明胃肠,表里皆热,蒙蔽心包,引起烦热如火,狂言妄语。

甘遂配木香

甘遂苦寒泄热,破气行水,化痰开结;木香辛温,行气温中,调气和胃,二药合用,行气疏肝,痰热下,大便通,可用于痰实热结便秘,气滞寒凝肝脉的腹痛难忍(小肠疝气),脚气。

甘遂配大戟

甘遂苦寒峻下逐水,善行经隧脉络水湿;大戟苦寒泻水逐饮,善泻脏腑水邪。二药合用,峻下逐水,攻逐水饮,可用于实邪水肿,通身肿满,喘急,小便痛及悬饮症等。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化学成分

甘遂中主要化学成分是二萜类和三萜类成分,其中二萜类主要包括巨大戟二萜醇型和假白榄酮型,三萜类成分主要为四环三萜类及少量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四环三萜类化合物又可分为大戟烷型和甘遂烷型两类。其它成分包括甾体类、酚类衍生物和黄酮类化合物,以及脂肪酸、蔗糖、淀粉、鞣质、棕榈酸和树脂等。

药理作用

泻下作用

甘遂的首要作用便是峻下逐水,能泻下通便而达到排水目的。甘遂内含物对离体的家兔回肠平滑肌有兴奋作用,可刺激肠管,促进肠的蠕动,给小鼠灌服甘遂乙醇浸膏有较强的泻下作用。

利尿作用

在临床应用方面,通常采用炙甘遂研末内服来治疗肾性水肿或用甘遂散外敷治疗因不同疾病引起的小便不利等症,均具有良好的效果。现代研究表明,甘遂水煎剂对大鼠无利尿作用,对实验性腹水的大鼠也无明显的利尿作用,反而有尿量减少的倾向,甘遂的乙醇及乙醚浸剂对实验性腹水大鼠的排尿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抗肿瘤作用

从甘遂中分离得到的大戟二烯醇能显著抑制诱导的小鼠皮肤致癌,甘遂中有6种甲酯和衍生物能抑制胃癌细胞株生长和促进细胞调亡,甘遂提取物可明显抑制荷瘤小鼠瘤细胞的生长,对人上皮样肝癌细胞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随提取物浓度增加而增强。多项研究表明,甘遂及制剂对皮肤癌(黑色素瘤)、肠IEC-6、肺鳞细胞肿瘤、胰腺肿瘤以及肝肿瘤细胞等有杀伤作用,肿瘤细胞多呈急性坏死。

抗病毒作用

甘遂在体外细胞实验中有很强的抗HIV活性。从甘遂中得到的巨大戟二萜醇型二萜酯类化合物,可下调细胞表面HIV共受体 CCR5和CXCR4的表达,以预防HIV4感染。此外,甘遂提取物对肺炎、肝炎、流感等病毒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见,甘遂具有较好的抗病毒作用。

其他作用

甘遂还有抗炎作用、抗氧化作用、免疫抑制作用、抗生育作用和杀虫作用。

民间验方

甘遂为有毒中药,临床应用验方时要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使用:

治疗老年耳聋

甘草30克,甘遂30克,两味相反,必须分别研磨成细末,各包各,同时以棉花各包0.5克,包好用线扎定,一边塞甘遂,一边塞甘草,两药不能并塞一耳内。

治疗实热便秘

芒硝、大黄、甘遂、牵牛子各等量,加水煎汤,量依据浴盆而定,待药液40℃时,沐浴全身。亦可煎取药液500毫升,兑入温水中沐浴,每日2次。

治疗前列腺增生

取甘遂10克研磨成细末,水调敷脐下1.3寸处,绷带束紧,另取甘草10克,水煎内服。

治疗水肿腹满

甘遂0.5克,研磨成细末;猪腰1个,分为7小块;将甘遂放入猪腰中,以火炙之令熟,每日食4~5次,觉腹胁鸣、小便利时为宜。

治疗肝硬化肿胀,腹水

生甘遂6克,车前子30克,牵牛子15克,肉桂3克,取上药水煎取汁,每日2次,早晚分服。

治疗肺积水

芫花2克,大戟2克,甘遂2克,将以上三味药研磨成细粉,用十余枚红枣熬煮成红枣汤,于早上6点左右空腹服用将磨好的药粉送服。

治疗诸湿腰痛,四肢肿满,及酒伤胁肋刺痛,口干目黄

取甘遂(醋煮)30克,当归、陈皮各15克研磨成细末,每服6克,食前酒调下。

治疗消渴

甘遂(用麸炒透,里黄褐色)15克,黄连(去须)30克。以上两味药材研磨为细末,水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3克,薄荷汤下。

使用注意

1. 气虚、阴伤、脾胃衰弱者及孕妇忌服;

2. 不宜与甘草同用;

3. 甘遂性烈有毒,副作用较大,非必要不用,使用时必须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超量服用。


作者: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黄雯 梁奇 梅全喜


意见
反馈
返回
顶部

关于PSM | 联络我们 | 加入PSM志愿者 | 美国PSM | 印度PSM | 问题反馈

免责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686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9573号

技术支持:深圳瑞麦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