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珍曰】远志入足少阴肾经,非心经药也。其功专于强志益精,治善忘。盖精与志,皆肾经之所藏也。肾经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陈言《三因方》远志酒,治痈疽,云有奇功,盖亦补肾之力尔。葛洪《抱朴子》云:陵阳子仲服远志二十年,有子三十七人,能开书所视不忘,坐脱立亡。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二卷远志“发明”
【李时珍说】远志归于足少阴肾经,而非心经药物。其功效专注于增强记忆、补益精气,治疗健忘症。因精与志皆由肾经所藏。若肾经不足,则志气衰弱,不能上达于心,故导致心神恍惚、健忘。陈言《三因方》所载远志酒治疗痈疽,称有奇效,实因其补肾之功。葛洪《抱朴子》记载陵阳子仲连续服用远志二十多年,生育了三十七孩子,看书能过目不忘,能达到“坐脱立亡”的境界。
远志,又名小草,为远志科植物远志或卵叶远志的干燥根,时珍对其命名解释说:此草服之能益智强志,故有远志之称。《世说》载郝隆讥谢安云︰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此语还有一个典故,出自《世说新语·排调》:东晋谢安起初隐居,朝廷多次劝他出来做官,他不从。后来,他耐不住寂寞,出山在司马桓温那里做了个任人差遣的小官。当时有人送给桓温不少药材,其中一味就是远志。桓温问谢安,这种药又叫小草,不知什么原因。参军郝隆回答:“这很容易解释,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就像某人一样隐居就叫远志,出山即成为小草。”谢安听后深感惭愧。这个典故后用于借指隐居与出仕之分,也用小草卑称居官低微。因此,“出山小草”常被用来比喻那些原本隐居不仕的人,一旦步入仕途,就如同小草一般,不再显得那么高远和独特。它提醒人们,一个人的成就不仅仅取决于其志向,还取决于其实际行动和所处的环境。
汉代《神农本草经》
远志始载于汉代《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记载:主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久服,轻身不老。
南北朝时期《名医别录》
记载:无毒。主利丈夫,定心气,止惊悸,益精,去心下隔气,皮肤中热,面目黄,久服好色,延年。
唐朝苏敬《新修本草》
记载:主治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利丈夫,定心气,止惊悸,益精,去心下隔气,皮肤中热,面目黄,久服轻身不老,好颜色,延年。
明代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
记载:主安心神,止惊悸 膈气惊魇,妇人血噤失音,小儿客忤, 心神健忘,安魂魄,令人不迷,坚壮阳道,主梦邪 长肌肉,助筋骨,久服令人有子。
清朝张志聪《本草崇原》
记载:气味苦,温,无毒。主治咳逆伤中。补不足者,补心肾之不足。除邪气者,除心肾之邪气。利九窍者,水精上濡空窍于阳,下行二便于阴也。神志相通,则益智慧;智慧益,则耳目聪明;心气盛,则不忘;肾气足,则强志倍力;若久服,则轻身不老。
《中国药典》2020年版
载:安神益智,交通心肾,祛痰,消肿。用于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多梦、健忘惊悸、神志恍惚,咳痰不爽,疮疡肿毒,乳房肿痛。
古代记载
关于远志的产地,古今记载皆不一致。《名医别录》载:远志,生太山及冤句川谷。四月采根、叶,阴干。陶弘景补充曰:冤句,属兖州济阴郡。今此药犹从彭城北兰陵来。用之去心取皮,一斤止得三两尔。苏颂《图经本草》载:今河、陕、洛西州郡亦有之。并指出:泗州出者,花红,根叶俱大于他处。商州出者,根乃黑色。俗传夷门出者最佳。书中附有解州远志 、泗州远志和商州远志图。 由此可见,古代远志最早出产于山东,太山为今山东泰山,宛朐为今山东菏泽县西南部,兖州为今山东济宁,兰陵为今山东临沂,后来沿着黄河流域向上游扩展,到了宋代,产地则增加了河南、陕西、山西的一些地区。并且形成了以夷门(今河南开封)和解州(今山西运城盐湖区)、商州(陕西商洛)所产远志质量为优的。
现代记载
今天远志资源主要分布在山西、陕西、河南等丘陵地,内蒙古、山东、辽宁等地亦有少量分布。远志主产区仍是山西,供应市场80%左右的远志,山西远志资源的变动影响着整个远志产业的发展,远志栽培资源集中分布于山西南部运城、临汾等地,其中以新绛、闻喜、绛县、侯马、洪洞等地为主产,以新绛、闻喜一带的远志种植技术较为成熟,为今天远志的道地产区,习称“关远志”。此外陕西澄城、河北邢台及河南等地也有远志出产。
①远志作为药材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称其:“似麻黄,赤华,叶锐而黄”,从这些简单的描写中,可推断其为远志科植物远志。
②宋苏颂《图经本草》记载:“根黄色,形如蒿根;苗名小草,似麻黄而青,又如荜豆。叶亦有似大青而小者;三月,开花白色;根长及一尺。四月采根、叶,阴干。今云晒干用。泗州出者花红,根、叶俱大于它处;商州者根又黑色”。
③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远志有大叶、小叶二种,陶弘景所说者小叶也,马志所说者大叶也,大叶者花红”。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记载:“有大叶、小叶二种。俱三月开花,四月采根。大者叶大、花红、根亦肥大; 小者叶小、花白、苗似麻黄而青。叶似大青而小,根形如蒿而黄色。苗即小草也。气味芳烈,阳草也。”综合这二本本草的描述,其大叶、小叶远志与《中华本草》中的的远志和卵叶远志相似,即小叶者,为远志,大叶者,为卵叶远志。
④《中国药典》2020年版记载:药用远志“为远志科植物远志或卵叶远志的干燥根”。此外,还有远志科植物瓜子金、华南远志、西南远志等作为远志的代用品,应注意区分。
药材呈圆柱形,略弯曲,长 2~30 cm,直径 0.2~1cm。表面灰黄色至灰棕色,有较密并深陷的横皱纹、纵皱纹及裂纹,老根的横皱纹较密且更深陷,略呈结节状。 质硬而脆,易 折 断,断 面 皮 部 棕 黄 色 ,木 部 即 远 志 心 (又 称“骨”“心”)黄 白 色,皮部易与木部剥离 ,抽取木心者中空。 剥 离 后 的 远 志 习 称“远志肉”;不抽取木心者,习 称“远志棍”。 气微,味苦、微辛,嚼之有刺喉感。
市场上常与远志混淆的伪品主要有萝藦科植物白薇 、蔓生白薇的根和百合科植物麦冬 的须根。
白薇
表面棕黄色,平滑,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中央有细小黄色木心,不易分离,味微苦。
麦冬须根
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具细皱纹及横裂纹,质柔韧,断面黄白色木心细小,气微、味甘、嚼之发粘。
古代解释
远志 “去心”(抽去远志中间的木心) 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华氏中藏经》(卷下)中首次提到了远志需去心。南朝的《本草经集注》中记载:“远志用之可去心取皮,今用一斤止得三两皮尔”。此后,历代医药典籍对远志去心的记载较为常见,唐代《新修本草》、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及明代《本草纲目》等。最早解释远志去心是为了除闷的是《雷公炮炙论》,载:“远志凡使,先须去心,若不去心,服之令人闷”。其后明代的《救荒本草》、清代的《得配本草》均有类似记载记载。亦有认为远志的心与皮在药效上存在差异,甚至认为“心”的功效与该药材其他部位的功效不同;“心”没有治疗作用所以需要去心。
现代解释
现代的研究结果表明,远志的木心功效与根皮相似,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远志木心与根皮相比,化学成分相似,只是量较低,在等皂苷量的情况下,远志木心与根皮在镇静安神、止咳化痰方面无差异。对生远志、远志皂苷及蜜远志的急性毒性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远志的主要毒性成分为皂苷类成分,远志的皂苷在刺激胃黏膜的促进咳痰的同时,还会反射性地引起呕吐。部分毒性皂苷类成分刺激胃黏膜的迷走神经,使迷走神经兴奋,支气管平滑肌舒张,从而使支气管通气量减少,而不利于呼吸;且迷走神经兴奋又使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反射性地使心跳加快。毒性皂苷类成分引起的心跳加快与呼吸不畅,这是远志致“烦、闷”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皂苷类成分均存在于远志根皮与木心中,远志“服之令人闷”不是木心所致,故《中国药典》1977-2020年版中,远志均是以根药用(不用去心)。
远志性味苦、辛、温。归心、肾、肺经。具有安神益智,交通心肾,祛痰,消肿。用于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多梦、健忘惊悸、神志恍惚,咳痰不爽,疮疡肿毒,乳房肿痛。
远志在临床上常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以增强疗效或扩大治疗范围。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配伍应用:
与茯神等配伍
茯神可宁心安神,与远志搭配,可增强安神定志的作用,适用于心气虚导致的失眠、多梦、惊悸等症状,如远志丸。
与熟地、山茱萸配伍
熟地、山茱萸滋补肝肾,与远志同用,能交通心肾,使心阳下交于肾,肾阴上济于心,从而改善失眠症状,用于心肾不交所致的失眠,
与菖蒲等配伍
菖蒲能开窍豁痰、醒神益智,与远志协同作用,可豁痰开窍、镇惊定志,用于治疗痰迷心窍所致的癫痫、惊狂等病症。
与黄连、胆南星等配伍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胆南星清热化痰、息风定惊,与远志配伍,能清热化痰、镇心安神,用于痰火扰心引起的癫狂,缓解癫狂症状。
与杏仁、桔梗配伍
杏仁止咳平喘,桔梗宣肺祛痰,与远志合用,可增强祛痰止咳的功效,适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等症状。
与细辛、干姜配伍
细辛温肺化饮,干姜温中散寒、温肺化饮,它们与远志相伍,能温肺散寒、化痰止咳,治疗寒痰阻肺所致的咳嗽气喘、痰液清稀等病症。
与金银花、蒲公英等配伍
增强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用于治疗痈疽肿毒初起,红肿热痛等症状。
与瓜蒌、牛蒡子配伍
瓜蒌清热化痰、宽胸散结,牛蒡子疏散风热、解毒透疹,与远志同用,增强清热散结、解毒消肿止痛作用,适用于肝郁化火、热毒蕴结所致的乳房肿痛。
古今食疗应用
①古代医籍中多有远志食疗相关记载:如《本草纲目》中提到远志可 “作汤饮,止心虚惊悸,健忘,梦泄”。
②《饮膳正要》中记载了用远志等药材制作的食疗方,用于调养身体、防治疾病。远志与粳米煮粥,可用于治疗失眠、健忘等症状。还有将远志与猪心一起炖煮,以达到养心安神的目的,这种食疗方法常被用于治疗心气不足所致的心悸、怔忡等病症。
③现代远志食疗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形式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粥、汤、炖品外,还出现了远志茶、远志糕点、远志口服液等食疗产品。例如,远志茶是将远志洗净后用开水冲泡,可加入适量蜂蜜调味,具有一定的安神醒脑作用,适合经常失眠、精神不振的人群饮用。还有用远志与龙眼肉、酸枣仁等一起制作的糕点,不仅美味可口,还能起到养心安神、补血益智的作用,适合长期伏案工作、用脑过度的人群食用。
食疗举例
1.远志枣仁粥
远志肉、炒枣仁各10克,粳米50克。先将粳米淘洗干净,放入锅内用清水煮粥。开锅后放入远志、枣仁,煮熟即可。此粥宁心安神,对于心血不足、痰扰于神而引起的惊悸健忘、不寐多梦等症具有良好的缓解效果。
2.远志酒
远志10克,白酒500克。先将远志研成末状,浸入白酒。浸泡3日即可饮用,每日服用1小盅。此酒安神益智、消肿止痛,适用于治疗惊悸失眠、迷惑善忘、痈疽肿毒等症。
3.远志小米粥
远志3克,小米50克,将两味放入锅中,加水熬煮成粥,每日早晚食用。用于健忘、神志恍惚。
4.远志鸡蛋汤
远志5克,鸡蛋4个,葱花5克,水发木耳50克,食盐、味精各1克,香油3毫升,做汤佐餐。用于失眠多梦。
5.安神定志茶
远志、石菖蒲各6克,茯苓、人参各3克,蜂蜜5克,将几味放入杯中,以沸水冲泡,加盖闷15分钟即可饮用。用于惊悸、失眠、多梦。
远志在其他行业的应用
化妆品行业
远志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如远志皂苷等,具有抗氧化、保湿等功效,应用于化妆品中,可起到滋润肌肤、延缓衰老、减少皱纹等作用,能够提高化妆品的护肤效果。
保健品行业
鉴于远志具有宁心安神、益智健脑等功效,常被开发成各种保健品。例如,以远志为主要原料,配合其他滋补中药,制成具有改善睡眠、增强记忆力、缓解疲劳等功能的保健胶囊、口服液等产品。
兽药行业
远志具有祛痰、镇咳、镇静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动物的呼吸道疾病、神经症状等。例如,在治疗家畜咳嗽、气喘等病症时,远志常作为配方中的一味药材,帮助动物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叶和茎
研究发现,远志叶和茎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等,具有抗氧化、抗炎等作用。在一些民间偏方中,有用远志叶煎水外洗,用于治疗皮肤炎症等病症。此外,远志叶和茎还可作为兽药的原料,用于治疗动物的一些疾病。
种子
远志种子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滋补强壮、益智等功效。在一些传统医药典籍中,有记载远志种子可用于治疗虚劳羸瘦、腰膝酸软等病症。现代研究表明,远志种子中的某些成分具有调节免疫、改善学习记忆能力等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远志的化学成分主要为远志皂苷、远志皂苷元、远志糖醇、低聚糖苷、寡糖脂类等。除上述成分外,远志还含有生物碱、黄酮、有机酸及多糖类等化学成分。
神经保护
远志中皂苷类、多糖类和寡糖脂类等成分,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
祛痰镇咳
远志有祛痰、镇咳作用,其主要有效成分为皂苷类。
改善认知功能障碍
远志中皂苷类、多糖和寡糖脂类成分均具有改善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对临床治疗认知功能障碍具有价值。
抗抑郁
研究发现远志提取物可以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结构、恢复肠屏障功能、降低肠源性内毒素释放、减轻机体炎症水平,发挥抗抑郁作用。
抗失眠和抗焦虑
研究发现远志精油对小鼠具有一定的镇静催眠及抗焦虑效果。
其他作用
远志还具有抑菌、降压、抗肿瘤、抗衰老、抗凝血及解酒作用。
1.治疗神经衰弱,健忘心悸,多梦失眠
远志(研粉),每服3克,每日二次,米汤冲服。
2.治疗胸痹心痛
远志、菖蒲各30克,捣筛成粗粉,每服6克,水适量,煎,去滓,不拘时温服。
3.治疗喉痹作痛
远志研为细粉,吹之痛处,涎出为度。
4.治疗小便赤浊
远志250克,茯神、益智仁各60克,研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15克,临睡前用枣汤送下。
5.治疗各种痈疽
用远志放入淘米水中浸洗过,研细。每服9克,以温酒一杯调,澄清汁饮下,药渣敷患处。
6.治疗心悸
远志20克,柴胡15克,龙骨15克,茯苓、白术、栀子各10克,每日一剂,水煎,分3次服。
7.治疗失眠
远志、地骨皮、合欢皮、菟丝子、牛膝、石菖蒲各等量,诸药共研末,蜂蜜炼制为丸,每日两次,每次l0克,淡盐水送服。
8.治疗小儿癫痫
远志25克,生铁落50克(先煎),丹参20克,制南星、石菖蒲、地龙、郁金各10克,蜈蚣3条,全蝎8克,水煎服,每日一剂,14天为一疗程。
9.治疗神经性头痛
远志10克,川芎15克,大枣7枚,每日一剂,水煎服,5日为一疗程。
10.治疗淋证
远志25克,茯神10克,益智仁15克,诸药共研细末,每次6克,每日两次,黄酒送服。
1.孕妇忌用;
2.心肾有火,阴虚阳亢者忌用;
3.实热证、痰火内盛者及胃溃疡患者慎用。
4.不宜过量使用,可能引起恶心、呕吐,甚至中毒反应。
作者: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袁伟彬 梅全喜